立即捐款

王乾任﹕測試你的下流指數!

按﹕本文作者似乎把《下流社會》一書的重點,鎖定在「年輕世代追求只要享權利不願負責的「像自己樣子」」上,並由日本的例子引伸向台灣,憂心忡忡。但「下流階層」的出現,到底帶來的到底是社會下流,還是對文明社會作深切反省的機會呢?

測試你的下流指數!

文/王乾任

首先,先來測驗看看你的「下流」指數。如果下列12個問題當中,有一半回答「是」時要小心了,你可能躋身「下流」:

1. 時常整天待在家上網、打電動玩具
2. 只想輕鬆的過每一天
3. 能每天過著像自己的生活是最好的
4. 隨心所欲,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5. 凡事嫌麻煩,個性散漫,喜歡悶在家裡
6. 喜歡一個人獨處
7. 覺得自己個性樸實、不起眼
8. 認為流行就是展現自我風格
9. 有時覺得,吃東西是一件麻煩的事
10. 常常吃零食和速食
11. 年收入尚未達到實際年齡的10倍(以1萬日圓為計算單位)
12. 未婚(男性33歲以上、女性30歲以上)

上述12個「下流度」測驗題,原是日本知名社會觀察家三浦展根據階層意識、世代、性別、學歷、職業、所得、性格、價值觀、興趣、幸福感、家庭背景等面向,在2004年11月和2005年5、6月所進行的「階層意識差別導致消費行為不同」的研究所做的問卷調查。

然而,調查結果讓三浦展意外發現,當前日本年輕族群世代,也就是當前30歲前半的年輕世代的「下流化」傾向。三浦展遂以此統計結果,寫成了《下流社會》。在日本一出版三個月內便賣出四十萬冊,震驚日本社會。

「下流」的成因……

在社會學的階層研究中,將人按階級意識(職業、所得、社會地位)等項目把人分成五等-上、中上、中中、中下、下。三浦展書中所提到的「下流」人士,指的是中下階層,而非赤貧的下階層。

三浦展認為,戰後日本社會普遍貧窮,人們的願望就是賺錢、得享溫飽。這股趨勢向上的巨大動能,導致了戰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日本社會晉升中流社會,全日本有一億總中流(指有一億的日本人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

然而,這個經濟模式卻在日本經濟高度發達之後,逐漸崩解。戰後父執輩順利讓日本向上提升,建構起複雜而堅固的資本主義經濟,讓下一代過著衣食無缺的生活。結果卻反而讓日本年輕人失去了像父執輩擁有值得努力的目標。於是,越來越多年輕世代放棄向上流動,自願選擇向下流動,成為下流社會成員。

三浦展認為,勇於追求自我風格的個性、自由自在的人生觀,認為自己很有能力,追求活的像自己(但其實並無法真正達成志向和期待)正是下流階層的典型思維。看似自由,其實是不負責任。看似隨性,但生活滿意度卻不斷下降。而持續的低所得更讓其階層意識逐漸下降。

下流階層認為「像自己最好」的觀念,其實正是造成下流化最大原因。「像自己最好」在過去是赤貧日本追求高成長的團塊世代的成果。這群人志向強烈,拼了老命也要想辦法完成自己的目標,最後成功達成目標,進而肯定自己,於是認為「像自己最好」。

然而日本當前年輕世代卻正好相反,他們活在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一切已經井然有序,無須過多努力便可以獲得溫飽。於是「像自己最好」成為追求自由隨性但不想承擔負責的成因。

下流社會的樣貌

中流衰弱與下流崛起,首當其衝的是所得差異的擴大、消費模式的變化。由於標準化大眾中產階級消費商品的需求減少(少部分向上流移動、大部分向下流移動),未來的消費結構將產生巨大變化。超高價與超低價商品將成為主流,中價位商品逐漸沒落。社會也因為消費結構的變化而分裂成階層意識明顯的上下流。

身處「下流」社會的人,到處可見的百元商品店和超低價量販店,其實生活不虞匱乏,甚至還有DVD、電腦等家電娛樂設備。這群人與其說是經濟狀況差,不如說是人生態度的消極性。也就是說,「下流」指的是對於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積極性、學習積極性、消費積極性,乃至整個人生積極性都比較低的人。這樣的結果導致所得無法提升,未婚率較高,終日漫無目的的閒逛,散漫的生活著,並且自認為這有自己風格,生活比較輕鬆愜意。

下流社會的人由於對工作的消極性與不願意負責,升遷意願低,工作只求溫飽,在乎個人興趣,認為非營利組織與義工比一般工作更重要。追求自由工作和打工族也越來越多。日本過去社會行之有年的成果主義制和終身雇用制也將隨之崩壞,打工族與一般上班族的階層差異將逐漸擴大。

下流社會在臺灣

臺灣的社會發展幾乎都隨著日本的腳步走,或許是東亞現代社會的變遷軌跡特殊性使然,或許是臺灣曾受日本殖民統治。但無論如何,三浦展所點出的中流階級不追求向上流動反而主動向下流動的現象,非常值得台灣社會關切。

我們正像日本泡沫經濟時代一樣,承受經濟奇蹟過熱以及全球化迅速變遷所造成的長期經濟軟著路。戰後父執輩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並沒有透過家庭或學校教育傳遞到年輕世代手上。反而類似日本社會,因為富裕而嬌寵下一代,讓年輕世代成為毫無解決問題與面對挫折能力,導致整體企圖心與追求向上的動力急劇衰減。更以「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成為臺灣社會年輕世代追求「像自己樣子」的正當性理由。這種只要享權利不願負責的「像自己樣子」,正是三浦展認為向下流移動的關鍵階層意識。失去向上提升動力,自甘向下沉倫的年輕世代如何帶領臺灣開創未來。或許,這會是臺灣社會未來更值得關鍵的社會問題?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