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信報「面對面」的維基創辦人jimmy wales專訪﹝維基年會專題﹞

Jimbo — 維基人大宗主

記者:李毅德

「有時會是(百分百準確),有時卻不是。」

吉米威爾士(熟人朋友多暱稱Jimbo),望著有關自己的文章,笑了笑。雖表明不同意文章一些內容,但也是一副無可奈何的模樣。文章是不能由他自己修改的,也封殺不得,因為這有違他一向主張的自由文化原則,擁躉和網絡同仁也不會容許他這樣做。

在這裏,內容絕對開放,編輯從來自主。這裏是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裏的吉米威爾士條目,內文第一部分是他的生平簡介,接著是事業發展,之後是他個人一些曾引起爭議的事件。

威爾士看著該篇由筆者在維基百科下載的文章說:「我過往經常投訴,但近來情況已有改善,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多接受了記者訪問,多談了些我個人的事情,故維基百科的文章可根據有關的報道修改,變得更準確。」

在維基百科,創辦人對條目內容有什麼不滿,也只能投訴。控制言論、內容審查,在這裏基本上不存在。

威爾士成名後,有兩件事常常引來外界口誅筆伐,第一是他把創辦維基百科的功勞全數歸功自己,聲稱自己是唯一創辦人;第二是他創辦的另一個網站Bomis,刊載色情資料。

「Wikipedia這名字是Larry Sanger想出來的。」提到與舊拍檔當初一起建立維基百科的日子,威爾士有一番感慨。他說,整個維基計劃都是他的構想,當時有很多人協助他,令計劃成事。後來,在一些傳媒報道中,Larry Sanger指他其實也是維基百科的創辦人之一。對此,威爾士卻寸步不讓,堅持說他是維基百科的唯一創辦人,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威爾士說,他仍然有與Larry Sanger聯絡,兩人皆認為,這些爭奪功勞、拍檔反目的論調,純粹是傳媒杜撰出來的無聊爭議。

有關Bomis刊載色情資訊的指摘,威爾士也拒絕承認。他說,Bomis是搜尋引擎,就像雅虎一樣,幫助用戶在網上搜尋資訊;別人找什麼資訊,他是不知道的,也無從干涉,因此,對別人指他提供色情資訊的言論,他說不能同意。

網站是你創辦的,你真的不知道網站有什麼內容嗎?

他說是。

他說,Bomis辦得不大成功,對他來說,也不是很重要的工作。

威爾士說,維基百科不斷擴展,他現在最主要的工作,是到世界各地,與分布全球的維基人見面。他說,平時會在網上交談室,與其他維基人交流,但這名資深網民也相信,面對面交談,是很好的溝通方式。

訪問的前一晚,他才剛由印度乘搭飛機來香港,出席在中文大學舉行的第一屆中文維基年會,與大中華區兩岸三地的維基同仁會面。見過這麼多維基人,可有發覺他們有什特質?

「他們都很友善,很願意幫助別人。」威爾士說,維基人和一般的網誌人(blogger)有些不同,維基人熱心,也願意包容,寫的文章被別人修改也虛心接受;他們對維基百科的持續擴展,更有極大貢獻。

威爾士推崇自由文化,反對文化霸權和壟斷,他身兼非牟利的推廣自由文化組織Creative Commons的董事會成員。他經常公開演說,探討自由文化問題。

事務繁忙,這位維基百科創辦人,現在已很少親自動手修改維基的條目。問他對上一次修改的條目是什麼,他也記不起。

喜歡瀏覽的題目,他倒有很多,例如他最近常常閱覽有關英國貴族的條目,直情是「沉迷(fascinated)」,對貴族制度的源流和演變,有很大興趣。此外,冥王星最近被剔出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威爾士也有瀏覽這熱門話題,同時看看有關的維基文章是否能在這極具爭議的題目上,保持中立。

維基百科的經費來自捐獻,威爾士說,維基百科是非牟利組織,但金錢從來不是問題;他不願改變維基百科作為慈善機構的本質,在這個問題上,他的態度絕不含糊。提及維基百科的姐妹組織Wikia的未來發展,威爾士卻處處顯露出他的市場觸覺。

威爾士不諱言說,Wikia會牟利,經費來自廣告。其中一個發展方向,是提供旅遊和城市資訊。他指出,網上雖然有很多有心人,願意分享旅遊經驗和實用的資訊,但這些內容往往形式不一、組織混亂。Wikia則以網上社群形式,提供全面及詳盡的旅遊資訊,相信會受用戶歡迎。他認為,Red Hat的開放軟件商業模式能夠取得成功,開放內容的Wikia也可以。

相關文章:
阿野:天問

阿野:訪在中文維基年會之前
Chihiro :不報道維基中文年會的香港媒體

馬家輝:起來!維基人

葉蔭聰:維基百科一種公共領域的實踐

附錄:另外兩篇最詳盡的本地報道

原刊於八月三十一日經濟日報 記者:李慧敏

知識的烏托邦 維基百科

5 年前,互聯網上出現一部費用全免、內容不斷更新,並且可讓任何人修改的網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它不僅是一部工具書,更提倡一種烏托邦式的理念 —知識互享,為網絡時代的知識傳播模式帶來一場革命。

每位有份參與編寫維基百科的人,都稱自己為「維基人」。上周末,來自中、港、台三地的華語維基人,在香港聚首一堂,召開了首屆中文維基年會,交流心得。

上周五,幾場失魂雨令途人衣衫盡濕,卻無損數十名剛從機場、火車站或家裏趕往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的維基人的興奮心情。只因這班來自中、港、台的維基人,都渴望與對岸的他╱她在中文維基年會上相會、交流。

共同協作編寫中文維基百科的他們,平常慣以用戶名相稱。他們在中文維基網上或曾因某些條目的修訂而吵得面紅耳赤,或曾就某些條目分享過相同看法。不便透露真實姓名的上海資深維基人 Mountain,與台灣維基人虎兒(用戶名 Theodoranian)便是當中惺惺相惜的一對。素未謀面的他們,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甫見面已一如過往在網上協作般投契。

在兩天的年會中,維基人大都帶備自己的 laptop,不論是聆聽專程來港出席中文年會的維基百科創辦人之一 Jimmy Wales 等嘉賓的演說,還是上台參與討論,他們都會盯着細小的屏幕,或到維基網查資料。但可別因此而判定他們都是「電車男」,事實上他們是滿有理想的。

從事電腦工作的 Mountain,是中文維基網的第二位參加者,也是他們之中最早加入的一人。「03 年 3 月,因為沙士,我由北京的學校逃回山東家鄉。半年後回京再看(維基網),發現已有很多人加入,版面的管理完善了很多。」最初他編寫的條目多與理工有關,後來見參與編寫人數漸多,便轉作技術支援;現時維基中文版能同時在一個頁面轉換繁簡字體和字詞的功能,他也有份參與。

Mountain 與 Larry 一樣,最初因為做功課找資料而認識維基。Mountain 說:「我把它當成網上筆記,很好用,但後來發現每位參與者都願意花時間花心機,把所識所學貢獻出來,這種自由、無私的分享氛圍,令我很感動。」04 年,台灣的虎兒在看過一篇關於維基背後理念的報道後,也加入了維基大家庭。現在他是維基管理員,並常兼顧編輯工作。

作為一個開放的網上公共空間,人多聲氣多,爭拗自然也多,更何況他們來自政見和成長背景各異的兩岸三地。活躍的虎兒與另一北京資深維基人時昭,便常被貼標籤和捱罵,「我自己性格衝動,看見別人把某些條目寫得過份了,就會忍不住出聲。如果罵的內容涉及條目本身,我們會依理據討論。」虎兒說,曾有些敏感條目,如「台灣問題」、「西藏」、「法輪功」等,因吵得太厲害,管理員要封鎖詞條和討論板。直至現在,「法輪功」一條還處於半保護狀態,不准新來者修改。

有時,維基網內亦會出現非理性的人身攻擊。「每次當我見到維基人因吵得太凶而離開了社群,也覺得可惜。」在 3 人中年紀最小的 Larry 說,打從 02 年參與編寫的第一天起,大家都為建立一本完備的網上百科全書而努力,「當中有爭論,也只為把條目建立得更好。各方維基人皆可在條目下登入『編輯』頁面作修改,羅列不同觀點,但須有事實依據。如有關『陳水扁』一條,中華民國怎樣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怎樣看,全都可加上去,讓讀者自行判斷。」一切均以「中立觀點」為依歸。

有不少人質疑維基百科的準確性,他們 3 人套用一句在社群廣為流傳的話作回應:「更多眼睛,能看到更多錯誤。」虎兒還以「香港日治時期」這特色條目為例說明,「在它成為特色條目前,許多人在討論頁面上提出質疑,大家便一起討論、驗證和修改。譬如當時的遊擊隊應稱為東江縱隊還是東江游擊隊呢?大家各自拿出證據來討論了很久。」如今瀏覽該頁,還可看到滿滿 10 多頁記載了各人觀點的編修過程。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統計,一條隨便加入維基的不良信息,在平均 1.7分鐘內便會被刪除或修改。這是在維基世界內的 200 多種語言版本(以擁有 1,000 項條目計算),以集體智慧作出互相監察和制衡的通用運作守則。Larry 說:「我相信真理愈辯愈明。在維基中,沒有最終的正確條目,它們永遠都處於不斷完善當中。只要你認為文章需要進一步改善,請勇於更新頁面。」在「編輯」一項中,以簡易編輯工具來代替複雜的頁面編輯語言,正是為了鼓勵更多人參與編輯工作,打破過往權威壟斷知識「話事權」的藩籬。

在強調知識自由流通的維基百科世界裏,是否代表版權不存在呢?「分享知識不等於不尊重版權。如果條目的內容是以 copy and paste 的方式寫成的,我們只要一上 google 便可查得到。」本身從事法律諮詢工作的虎兒說,維基對版權要求嚴格,每項修改均需註明出處,Mountain 也是從中認識知識產權的概念。這 3 名年輕人都說,維基的世界容許錯誤,只因每一樣事物都是一個學習過程。他們還相信,每人心中樂於分享知識的善意,自會把他們和維基帶到一個更美好的新知識世代。中六已參與首次維基條目編寫的 Larry,以自己的親身經驗作總結,「這裏並非只是交換冷知識,更是個令人溫暖的社群。當年我只簡單寫幾句,兩三日後已收到維基人致函多謝。」如此一個知識與情味兼備的網絡社群,難怪即使再三遭中國政府查封,仍有維基人堅持在。

----------------------------------

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經過近 4年時間發展,中文維基網理應走到一個較成熟的階段,可現實並不如此。單從條目數量作比較,01年問世的英文維基百科,現已擁有 130 萬項條目;中文維基網在1年多後創建,至今條目卻仍未突破 10萬關口,兩者增長速度相距甚遠。本身也是維基人、著有《科技浪潮下的美麗新世界?》的黃世澤直指,中文維基網發展差強人意,當中與中國政府數度查封維基網站,使參與者銳減有關,也涉及中國人沒分享知識的習性,「歐洲人、日本人都很好學,即使一件很微細的事,也會去研究,並與人分享結果。你看荷蘭這個國家雖然細小,會說荷語的人又不多,但他們卻有逾22 萬項條目。」

中文維基年會講者之一、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講師葉蔭聰指出,要填補知識上的落差,可從繙譯英文條目入手,但他認為,核心問題還在於社會建制方面。以香港為例,學生普遍被課堂佔據大部分作息時間,打工仔則工時太長,皆沒有足夠的餘暇投入別的事情。「本來中港台三地,應以香港最為佔優,政治氣氛寬鬆,資訊又可自由流通,但本地網絡文化偏重娛樂成分,少像中國和台灣般用作學術平台。香港的維基人,大都是中學和大學生,一畢業便各奔前程,缺乏像國內般有很多不同界別的學者參與,豐富條目的質量。」

現在兩岸三地活躍的維基人約有 100 人,與其他語言版的編寫人數相差甚遠。在香港維基社群中算是活躍的 Larry,也像其他本地維基人般,即將因投身社會工作而減少參與維基的工作。

----------------------------------

維基百科 冷知識

  2001 年由美國人 Jimmy Wales 與 Larry Sanger 所創的維基百科,在全球最多瀏覽人次的網站榜中排行第 16 位。維基最初只有英文版(http://en.wikipedia.org),接出現德、荷、法、意、日等不同國家文字的版本。以條目數量而言,中文版維基(http://zh.wikipedia.org)排行第 11 。各版本的內容包羅萬有,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流行文化及生活各項。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查閱、搜索及編輯維基的條目,但言詞須客觀,忌誇張。除維基百科,屬於維基媒體轄下的還有維基詞典、維基語錄、維基新聞、維基文庫和維基教科書等。網站運作經費大部分來自捐獻,謝絕廣告收益。

原刊八月二十日明報 記者:曾錦雯

一版兩制通三地 中大維基人見證求同存異

百科全書?你說的是那排由A至Z洋洋數十冊的權威巨著?小時候,老師說這是知識傳承的寶庫,有空便要掀掀,細讀那些深奧又有點艱澀的條文,會增長知識。

時代變了,百科全書都變了,互聯網改變了世界,在資訊爆炸年代,人人都有接收與發表資訊的空間。編撰百科全書不再是牛津劍橋哈佛耶魯學者的專利,彈指一click,誰都可以在網上編撰平民百科,那是「維基百科「(wikipedia)。這個瀏覽率比CNN及BBC更高的網站,4年前推出中文版,提供生活化的百科資訊,條目人物由國父孫中山到Twins,從社會習俗「分豬肉」到科學納米技術都有,百花齊放。

中文維基百科的其中一名編撰寫手,是中文大學化學系三年級學生Larry。他中六時在英文維基寫了一條TsingMaBridge(青馬大橋)條目,從此與這個共享知識的平台結下不解緣,更因緣際會在網上空間見證了現實紛爭與政治角力———從繁體字及簡體字寫手堅持嚷分家,到「中華台北隊」與「台灣隊」的正名紛爭,甚至於「法輪功」的定性爭議。但這些虛擬世界裏的歧異,最後都給wiki迷用技術方法化解,中港台三地的網友從此和平共處,分享知識。「不同的想法背後各有道理,我們正嘗試找出共通點!」21歲的Larry說,寫維基百科的經驗,令他明白觀點各異不打緊,那份求同存異精神,才最重要。

「起初見到這麼多簡體字,都幾驚!」自稱是維基人(wikipedian,熱愛維基百科者的自稱)的盧榮基(Larry),2002年中文維基平台成立之初,他對簡體字只懂看不會寫,但現在已是可以隨心所欲寫下繁簡體字條目的執行編輯。盧榮基說,撰寫中文維基百科的網友來自中港台三地,甚至海外華僑,起初是各有各寫,繁簡體字條目混雜,隨編撰及瀏覽維基百科者與日俱增,開始出現是否應該只有一種文字的討論。

「當時,支持繁簡體字的各執一詞,認為中文維基無法共存兩種文字,有台灣維基人建議,不如分開吧!」有維基人認為,同時用兩種中文,牽涉問題太多、分歧太大,但大家討論幾天,終於定出技術解決的方案,「就是共用同一介面,但可以隨時選擇轉用繁體或簡體版」,條目內容一樣,但表達的文字不同。中文維基得以更發達,更多人瀏覽。

不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兩岸的政治紛爭,又在網上點起烽火。

「爭拗的是國際棒球賽中『中華台北』的叫法。」盧榮基說,台灣網民認為應叫「台灣隊」或「中華民國」,大陸的堅持用「中華台北」,雙方不停在修改、編撰這條目,結果是維基人的「一版兩制」再起作用,繁體版顯示的是「中華民國」,簡體版是「中華台北」,大家開心,爭拗結束。

維基百科是全球最大的網上百科全書,就像一個互聯網上的知識庫,網民可參與編撰,自己加入新條目,內容包羅萬有,文史哲、政治、娛樂、體育等一應俱全。維基百科於2001年由美國小型網絡公司的威爾斯(JimmyWales)及桑格(LarrySanger)成立。

Wiki一語,原是夏威夷語裏「快」的意思,這民間百科創立後一如其名,迅速走紅,至今英文條目達132萬項,有200萬註冊用戶、229種語言版本,包括中文。

中文維基百科條目至今已達8萬條,每日有1.3萬人瀏覽。由於維基日益普及,難免有人惡意破壞,「曾經有人惡意刪除條文內容,又有人將自已的二樓書店、街邊小食檔設條目加入其中,想借維基來賣廣告。」盧榮基說,作為編輯,他們都會刪除廣告或無重要性的條目,也會修復一些被破壞,例如常被修改的條目,如「法輪功」就被列作「半受保護項目」,任何人修改前,必須先於維基百科登記,4天後才可修改。這4天是冷靜期,可令要刪改資料人士打消念頭。英文版裏,美國總統布殊、英國首相貝理雅也是「半受保護項目」。

由於人人可編撰維基百科,維基訂有清晰的編撰原則。盧榮基指出,維基百科內容是免費開放,沒有版權,但編撰時要持中立觀點(NOP,NeutralPointofView),例如不可直接寫「反對董建華」這類意見式字句,但就可以寫「2003年,有50萬人上街遊行,反對董建華施政等」這些客觀字句。當然,編撰條目要文明有禮,不能人身攻擊。

盧榮基說,由於維基的影響力,美國國會派人修改維基中有關國會議員的介紹條目,甚至把一名議員念書時被形容為「開明」改為「狂熱」。美國國會的做法被發現後,維基百科封鎖其電腦,禁止修改。但至於有關香港議員的題目,盧卻指「沒有很多人參與編輯撰寫」。

由於維基百科屬公眾自由編輯的網上百科全書,資料準確度受質疑,去年有人捏造一名78歲前記者是殺死美國總統甘迺迪兄弟的兇手,維基的公信力備受指摘。盧榮基相信,隨愈來愈多人瀏覽及撰寫維基百科,錯誤很快便會得到更正。

研究多媒體的中大新聞及傳播學院副教授馮應謙指出,網上百科的資訊準確性及權威性,一定不能與傳統百科全書相比,但他留意到民間百科就「知識」條目的設立,與傳統官方所定義「知識」之間的不同。

5年的維基人生涯,源自盧榮基首次在英文維基試寫有關青馬大橋的條目,先是寫下一兩句指「青馬大橋是全球最長的行車鐵路雙用懸索吊橋」,豈料有維基人很快於網上多謝他,令他大受感動、鼓舞,就這樣一 路編撰到今天。

維基迷(wikimania)對維基百科的投入度極高,盧榮基本月剛自費去美國波士頓參加維基迷聚會,其實他那時是希望與維基創辦人JimmyWales見面,在港籌辦中文維基年會。

「本來是幾個台灣『大人』先籌組,但礙於內地維基迷未能到台灣,便選了香港。」盧榮基說,由於活動險些因為找不到舉行地點告吹,他只得擔起了這支籌辦中文維基年會的大旗,在「大人」之間穿梭來回,協助找講者、訂場地,令三地維基迷終可於在這個星期六走在一起,討論網上公共空間和共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