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鼠疫

雖說喜歡動物,但聽聞日前西環有人餵養老鼠,我還是有匪夷所思之感。食環署忙於滅鼠,我則找來一些資料,與大家分享。

過街老鼠之所以人人喊打,原因不在老鼠本身,而是老鼠帶來的疾病,例如鼠疫、叢林斑疹傷寒、鼠斑疹傷寒、漢坦病和南歐斑疹熱等,其中最讓人聞風喪膽的,應該是鼠疫。歷史上有三次較著名的大型鼠疫。公元六世紀的鼠疫,由埃及傳到巴勒斯坦,然後又到了歐洲,東羅馬有五分之三的人喪命,當中包括君主查士丁尼大帝,拜占庭帝國從此一蹶不振。十四世紀,鼠疫由君士坦丁堡開始,藉著十字軍東征和商貿往來,傳遍整個歐洲,意大利與法國等地死掉一半以上人口,河流被屍體塞得水洩不通;之後,鼠疫在倫敦港口出現,當時的女皇伊麗莎白一世即時逃到北部,並下令把從倫敦來的人全部絞死。第三次鼠疫就是1665年的倫敦大瘟疫,死亡人數達一千二百萬,直至一次全城大火,這場瘟疫才與一萬三千多幢房舍一起消失於烈焰中。

讓我們看看三次鼠疫的成因。首先當然是有老鼠出現。但老鼠在地球上的歷史,幾乎比人類還長,為甚麼鼠疫會在那些特定時候出現呢﹖原來與「城市」的出現有關。西元十一世紀,商業開始發展,加上農業技術突破造成農村勞動人口過剩,導致大量人口湧進城市,新興城鎮亦因此在十二世紀於歐洲各地逐漸成形,例如英國的Newtown、Newport、Newbury;法國的Villeneuve;德國的Neustadt等。

城鎮人口急劇上升,城市設備與衛生條件卻無法追上,做成了鼠疫爆發的契機。當時的低下階層住在極度擠迫的環境中,沒有排水渠、廁所和清潔水源;污水、食物殘餘、人畜的排洩物等,亦無法像在農村那樣,在泥土上自動消解,因而由「有機物」變成「髒物」,再變成「病源」,疾病因此迅速傳播。

經過這三次重大教訓,城市人終於學會「衞生」——一方面,專門監控疾病,運送病人,制定衞生政策的的衞生部門成立了;另一方面,城市設計者以石屋取代木屋;改善下水道;改善低下階層的居住環境;人畜分隔等。也可以說,「衞生」就是「空間設計」的學問,而不單單是「消毒滅鼠」這樣簡單。

鼠疫,在香港,如今已不是重大威脅。當富裕地區居民每天享受安全食水與恒溫環境時,上述提到的十二世紀情況,依然存在於貧窮國家,還有為人類提供肉食的動物養殖場中。地球氣溫上升加快鼠疫桿菌的傳播,氣溫每上升一度,腺鼠疫的流行概率就增加59%。城市高度發展,人類活動入侵動物生活範圍,出現在野外動物身上的疾病,亦可能毫無預兆地傳到人類社區。鼠疫,與各種瘟疫,是不會在世界上消失的。它們將隨著老鼠的腳踪,貧富懸殊、氣候暖化、與自然系統的失衡,與人類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