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母語教育反思:以普通話作為母語教育的語言

  一直有個疑問,香港人為甚麼要堅持用廣東話作為母語教育的語言?

  自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那天,香港已經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我們奉行「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是事實,但回歸母體之後,廣東話只是方言,普通話才是母語!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地區方言多不勝數,但政府法定語言和商業運作,全國統一應用的只有普通話。教育方面由幼稚園、普及九年以至大學都是用普通話來授課,各地方言,上海話也好,廣東話也好,閩南話也好,就只限於日常生活和父母與子女的溝通。

  最近去了一趟珠海,這是個屬於廣東省的移民城市,政府官員大多來自省外,官員和市民在這個華南地區習慣用普通話交談,大家沒有任何隔膜,啟發我對母語教育的反思。

  目前香港正在進行教育改革,政府當局不斷因應環境變遷及社會需求而推出連串新措施 --小班教學、語文政策及三三四學制等。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何政府的長遠規劃,沒有將普通話作為母語教育考慮之列?我所指的是二十、三十年後,如何使香港的下一代與中國銜接。我最難過是見到有遠見的朋友,現階段已懂將孩子送到 CIS(漢基國際學校) 就讀,為的是從小一開始,就以普通話授課。

  有經濟學家指出,到二○二○年,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屆時世界語言除了英語,中文也應該成為國際主流。亦有科學家說過︰十二歲以前學習一種語言,終生受用和牢記,至於大學本科讀外語,畢業後疏於練習就會全部遺忘。為香港下一代配備競爭優勢和謀生技能,以普通話作為母語教育的語言,是否宜早不宜遲?

紀文鳳
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