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挽救觀塘 - 舊區重建與精髓保留

市區重建的推土機駛到了觀塘 - 市建局就觀塘市中心重建計劃的最新一輪公眾諮詢工作快到尾聲,如果一切如他們計劃進行,大概到明年3月底法定規劃程序就會啟動,其時再想挽回什麼已太遲。

01.
在經歷回歸九年的「民主化進程」之後,有關當局已明顯掌握到如何玩這場「諮詢民意」的遊戲:首先是低調地舉辦一些「社區工作坊」,向區內居民徵詢幾條具有明顯答案,如「你覺得區內衛生環境是否需要改善?」、「樓宇是否欠缺保養?」等舉凡舊區必中的問題,便大吹大擂說重建計劃已有民意支持;然後再拋出幾個大同小異的設計方案,好像茶餐廳的A餐B餐般,讓你揀用白汁還是蒜蓉汁來配同樣的那件豬扒。

不是嗎?請看那三個拿出來作公眾諮詢的觀塘市中心規劃方案:「都市新典範」、「薈萃觀塘」及「躍動都會」,如果蓋住同樣肉麻的名字,你一定分不出哪個是哪個;三個方案一模一樣都是大型商場再加幾座高層住宅,還有一幢作為「都市地標」的摩天甲級寫字樓,格局就跟將軍澳、天水圍的每個新發展區類似。

噢,對不起我漏提了,其中一個方案尚有「綠化都市」這重點概念,你看它的模型上有多麼茂盛的草樹!甚至連底板都是用綠色咭紙做的,較其餘兩個方案有更重的環保味道–算是在豬扒上加多隻蛋吧?

02.
不是說要一味懷舊,老化了的社區也真的需要重建(不過我們也要撫心自問,為何一幢房子才不過四、五十年便已殘破如斯?究竟是保養不力的問題,還是當初建樓的時候根本沒有長住久安的打算?人家歐洲的百年老宅可被視為寶呢);只是在去除「假諮詢」把戲和冠冕堂皇的包裝之後,有關當局可有認真想想,這些舊社區有什麼珍貴的素質是值得保留,又無法被大商場大屋苑所取締的?

例如「街道」。舊區街道並不只是一條「通道」,它更是一個三維的都市活動的介面;和人工化的、受控制的、裡面只有商業活動而缺乏其他生活色彩的商場空間不同,街道帶給行人的經驗是多層次和多面向的。

如果用光譜來形容,大型商場就像只可發出一種顏色的霓虹燈,空有園林假景卻無任何活動的私人屋苑平台是沉悶的白燈;而一條擁有不同鋪面、車水馬龍的街道便是天然光,裡面混有多種不同的顏色。

這其實也不是什麼深奧的理論,只不過因為舊街道並非像商場、屋苑平台般是「一次過、整件地被設計出來」的,而是由眾多細小的、可作彈性演變的地塊(lots)組合而成;因此給予社區足夠的自由度,可以隨時間慢慢地「形成」,令整體空間有更豐富的內涵而已。

03.
現在的三個諮詢方案都不合格,因為它們都幾乎將整個觀塘市中心鏟起重畫,原本的街道、地塊的劃分全部消失。不過是沿用了「裕民坊」、「同仁街」等舊名字,就以為保留了舊街道;花一年幾個月弄個規劃設計,就以為可以代替經幾十年發展、由無數人集體創造出來的都市空間。有關當局也未免太好大喜功,建築師們也太自以為是了。

要重建觀塘,可以,不過一定要保留街道,放棄大商場大屋苑的想法;要在原有的獨立地塊上,重建新的單幢建築,地面層還要開放作為街鋪,而非冷冰冰、非住客不能內進的豪華大堂。如此方能維持「街」的尺度和面貌,讓觀塘得到重生之餘又不會破壞既有的社區脈絡。

2006/10/03

後記:
寫文章,有時要假裝忘記一些事情,例如忘記建築師的限制。其實我知道,為什麼三個諮詢方案幾乎一模一樣?那是因為委託人給的項目指令(programme brief)就是這樣:要有大商場、要有超高寫字樓。為什麼要建這麼高、既擋風又礙眼的住宅群?那是因為地積比(plot ratio)提高了,要「炒盡」所有可建面積,就要將建築物拉高,那是建築師的基本任務。

那為什麼不能保留街道,像上文所提議,建一些地面層是街鋪的單幢建築?我幾乎看到市建局的項目經理(project manager,指一些曾經也是建築師,但現在已轉為替地產商工作的「黑武士」)掛起不屑的微笑,懶洋洋地教訓我這個建築界的黃毛小子說:「單幢樓(單幢建築的呎價通常不及屋苑的貴)?下面又是低檔次的街鋪?那樣的樓還能賣錢嗎?」當然,對外做公關工作的時候他們不會這樣說,而改用比較含蓄的字眼如「要平衡各方利益」、「價值三百億的龐大計劃很易蝕錢」等,來掩飾原來市建局高層可以分紅的事實。

現實的問題是,就算撇開錢的考慮,任憑人們自由去揀,又有幾多人會捨棄八千蚊一呎的豪宅,而選擇住在一個有街道有社區生活,但檔次較低又沒有豪華會所的地方?所以也不能將問題全歸咎於地產商、市建局。香港始終是一個市場導向的世界,只要一天人們仍以「豪」、「高檔」為最高的追求價值,同類的大型樓盤就會不斷誕生;而觀塘,以及更多寶貴的舊區,就只能存於我們的回憶之中,直至有一天被完全淡忘。

******************************************************************************
文章另載於《時代論壇》第999期普普文化站
圖片來自市建局公眾諮詢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