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官商勾結爭拗未了

據說:本地傳媒每逢大時大節(意思是傳媒工作者亦放大假)例必大開「罐頭」。「罐頭」者,事先做好,沒有時間性之新聞報道也。於是,在過去兩星期,香港社會(至少新聞版面所見)一團和氣。

表面上,「市民開始厭倦鬥爭」(特區政府官方解說),和諧社會相距不遠。實際上,這是「罐頭新聞」救港──農曆新年前鬧得熱烘烘的官商勾結的公眾話題,因新春大吉,「罐頭」連篇而暫時轉淡。早前特區政府高層為「數碼港事件」解畫而愈鬧愈大,澄清並未能為事情來一個了結,而是爭論暫時進入了休戰狀態。日後舊事重提,批評繼續,爭論再起。

一如以往,特區政府高層在閱讀民意時總是把握不準,以致牛頭不答馬嘴,未有正面回應市民的疑問。首先,市民所講的官商勾結,意思並不是個別高官、政要直接收取利益,並以此作為交換,在具體的政策或事務上進行利益輸送。市民所關注的,並非這個層面的問題。事實上,假如市民所指的是一些違法的勾當,他們大可以向廉政公署投訴,徹查事件。九七前後,香港市民一直將「好在有ICAC」這句說話掛在口邊。儘管近年廉署轉得低調,這仍未損市民對它的信任。近年香港飽受各種衝擊而依然算是能夠站得住腳,皆因整個社會還可依賴基本的制度信任。九七之後領導無方是一個問題,但問題之嚴重還未至於一切既存制度之程序完全扭曲。市民所指官商勾結,並非某某官員、政要的個人操守問題。

目前有關官商勾結的指摘,矛頭是指向一個政府與商界的關係的問題。就算香港人再天真,也未至於天真得以為政府毋須顧及投資者的利益與動向;與此同時,也不會頭腦簡單得以為以前港英殖民地政府不會特別照顧英資財團。

長期以來,香港人都知道政府會對商界表示友好,所謂的提供一個「理想的營商環境」,就是一種政策傾斜性,要多加照顧。對於這個現狀,市民從來沒有提出挑戰,最多只是偶然有所怨言(例如怨市民利益被忽視),從來沒有表現出一種完全否定的態度。

近年市民之所以不滿,是不滿這個「投資者天堂」的舊有的規範與遊戲規則改變了。在市民眼中,以前不是沒有利益攤派,但在既定的利益分配布局之外,凡事尚算有規有矩,有秩序,有一定的透明度。更重要的是,以前人人信有機會由小做起,小商人雖沒法得到政府照顧,但仍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今時今日,大財團大小通吃,令一般市民覺得創業空間愈來愈小,社會的流動機會也減少了。

另一點令市民看不過眼的是目前政府刻意照顧商界,提供利益之後,卻無法創造出一種新的官商之間的協同力。目前這種照顧,是一種會令那些無法取得好處的財團諸多不滿和批評,半公開指摘政府偏幫的所謂「理想的營商環境」。這也是一種在給予個別財團好處之後,產生不了預期的經濟效果,沒法啟動新的「經濟動力火車頭」的特別照顧。簡單的說,這是一種無法服眾,不能令市民覺得自己有機會受惠的對商界的特別照顧。現在,市民要問的問題是:政府派過利益之後,他們與整個社會得到一些甚麼好處?

呂大樂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