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人民參與城市規劃的障礙--第三次人民規劃大會討論紀錄 (續篇)

〔這是1月14日的第三次人民規劃大會第三節的紀錄。人民規劃大會有三節,第一和第二節的紀錄,見這裡。紀錄並未將所有曾發言的人的發言記下,想聽所有發言,可聽大腦電波的錄音

楊國健:政府向財團傾斜

「重建監察」的楊國健先發言。他指出天星事件反映的其實是政府向財團傾斜這事實。他指出政府黑箱作業,問責官員將事實及資料隱瞞,逃避議員監察及市民的質詢,將環境、文化發展保育議題跟所謂發展對立,目的就是任由財團繼續掠奪香港的土地資源。對此,一眾立法會議員顯得完全無能為力。

楊國健指出政府委任的諮詢委員會委員,通常都是所謂的社會精英,但他質疑這些精英是否真正能反映市民大眾的意見。針對城規會,楊國健指出它嚴重缺乏民意的基礎,因為受規劃及重建影響的居民,根本無法獲知受重建影響範圍,重建的程序和進度等資料,房屋規劃及地政局的官員也從無面對大眾,向大眾解釋。總而言之,在房屋規劃及地政局局長把持下的城規會既欠缺透明度,也不會就影響市民的發展項目展開廣泛討論。證據之一是城規會收集意見,只接受書面陳述而不接受其他表達意見的方式。另外,市建局及房協進行重建項目的資訊發放會,一般只准受影響的居民出席,而這些發放會披露的資料也非常有限,內容空泛而難明,出席的人員對居民的質詢往往採取不正面回答的逃避態度。

楊國健認為,只有倡議市民共同參與規劃,才可以改變城市規劃不受市民監管的情況。楊國健指出,市民大眾中,不乏比政府的精英擁有更多專業知識和更多實戰經驗的人。而市民大眾在日常生活中累積的知識,更能為保育本地文化資源以及發展本土經濟創造新意念。

楊國健強調社區和空間是屬於巿民大眾的,而不是地產商予取予攜的生財工具。他呼吁大家一起來重訂城巿規劃模式,改變那種梁文道所謂的唯快是尚、唯多是好、唯錢是美的「中環價值觀」,以保存社區網絡,活化本土經濟,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的規劃。

杜立基:政府跟市民大眾間的四大鴻溝

杜立基是義務協助利東街街坊設計和提出H15方案的私人執業規劃師。他就現時城市規劃市民是否有機會充份參與提出了他的看法。他指出今次天星事件出現了一件羅生門事件,就是政府是否做過公眾諮詢。政府說有,很多市民說沒有。杜立基指出,政府的規劃理論上都要做公眾諮詢,政府撥出數以百萬計的公帑委託專家做的研究,通常都會規定他們諮詢公眾,還會花很多錢印書出單張攪論壇,但這些所謂諮詢結果何以變成公眾心目中的假諮詢呢?他指出那是因為這些諮詢存在嚴重的問題。他以四個鴻溝來歸納這些問題:

(一) 資訊鴻溝:杜立基指出以香港龐大的六百萬人口,每年公共開支高達幾千億的這樣一個發達城市,竟然由單一的中環集團主導;一個城規會、一個規劃署和一個政府就決定了所有跟規劃有關的事務,而不下放到地區層面讓地區架構去參與決定,市民又如何可能知道他們的社區正在或將會有甚麼事情發生呢?市民大眾如何可以獲得有關資訊呢?有時政府會就一個規劃印三幾千份單張,但如怎夠讓市民知道發生甚麼事呢?

(二) 語言鴻溝:杜立基指語言鴻溝不單是指中文英文的問題,還有是諮詢文件所用的學術或專業語言。有時即使諮詢文件是中文,懂中文的市民還是會看不懂,原因是這些機關從來沒有考慮用市民大眾看得懂的語言來寫這些諮詢文件或繪畫那些規劃圖。以天星為例,普通市民看那個圖,根本不會看得出有條路橫跨愛丁堡廣場。

(三) 資源鴻溝:杜立基因為親身參與利東街街坊H15方案的設計,對此有深切體會。他指出參與的街坊和市民日間都有工作,只能在晚上開會討論,週末也經常因為要出席論壇而不能跟家人一起。相反,政府有全職人員,還經常用很多錢來聘用顧問公司,地產發展商也一樣。至於市民大眾何來這樣多的錢和時間呢?以利東街街坊為例,他們要逐家逐戶拍門募捐,要找朋友義務幫忙劃圖則等等,很辛苦才能完成H15方案。杜立基指出在一些其他城市,政府會撥出大筆公帑和鼓勵私人的基金會撥款,協助市民參與規劃。杜立基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令市民真正參與規劃,才能令市民的參與成為有效的參與。

杜立基指出,公共部門如果是有誠意讓公眾參與規劃,就必須在資訊、語言和資源上作出充份的準備和安排,協助市民參與。但他指出有最後一個鴻溝是非常重要而又難以跨越的,那就是「理念上的鴻溝」。他以H15方案為例,利東街街坊拼命研究了這樣一個很好的方案,拿到城規會,但發現是對牛彈琴,原因是城規會跟街坊間存在一條很深的「理念上的鴻溝」。

杜立基指香港的當權者和很多專業人士一心要將香港打造成所謂「世界級的城市」,而他們心目中的「世界級城市」就是建造像IFC、四季酒店和西九天幕那樣的建築。這類建築跟小市民的生活距離當然很遠。本來市區已經有很多這類建築,但同時還存在一些小市民可以生活起居的空間,譬如一些所謂的舊區。現在是小市民連僅餘的生活空間也正在讓當權者想像中「世界級城市」擠壓掉,更不要說甚麼市民的集體回憶了。本土經濟和小市民生活跟中環集團的主流想法間根本存在巨大的「理念鴻溝」,難以跨越。問題是這樣下去,杜立基恐怕會官迫民反,同時他提醒政府和有關的公共部門,世界上的「世界級城市」沒有多少個會像香港那樣將本身文化擠壓掉,並且令到小市民難以在這城市中生活下去的,相反大多數「世界級城市」是會保育本土的文化、經濟和生活的。

雖然這道「理念鴻溝」是如此難以跨越,但杜立基叫出席大會的人不要悲觀。他指出五年前沒有人相信香港還會有維港,因為當時的發展機器正全速前進,嚷著香港需要更多土地,而填海是最好的方法。但現在這想法已經完全改變了,再沒有人相信應該用填海的方法來增加土地。所以他相信只要有更多人指出維護本土文化、經濟和生活才是香港城市應該走的發展方向,這道「理念鴻溝」最終還是可以跨越的。

市民:香港市民的生活質素正在不斷下跌

一位女士發言,表示贊同杜立基的看法,同時指出香港市民的生活質素正在不斷下跌,消費力根本不能支撐政府心目中的那種「世界級城市」。與此同時,政府卻不斷為了打造「世界級城市」令到市民失去了他們的生存空間,令這個城市也日益失去它重要的發展基礎。這位女士指出跨國財團來香港只是為了牟利,一旦無利可圖就會不顧而去,到時候留下所有這些高級商廈豪宅給香港有甚麼用呢?這位女士也反對填海,指出填海工程正在危害這個城市。

秀萍:這些程序一日不改,一日不會有真諮詢出現

秀萍發言時告訴大家,藍屋居民也向城規會遞交了一個有齊細節的民間重建方案,但全部都不被接納。城規會內就藍屋設立了一個諮詢小組,但街坊從沒見過這個小組的人到區內跟街坊傾談或了解街坊的想法。諮詢小組只是坐在辦公室內做諮詢。街坊曾主動到城規會表達意見,過程中發現城規會的人所講的有關該區的一些資料根本是錯的。同時街坊發現要向城規會提交意見十分困難。譬如,街坊想提出意見,不是寫在紙上交給城規會就可以,而是要上網下載一份指定表格填寫。城規會的網頁更講明如果不使用指定表格提交意見,城規會可以不將有關意見看成為意見。秀萍指出有些街坊從不上網,如何可以取得這種指定表格呢?此外,就是取得表格,街坊往往也因為表格中的用字而看不懂也不懂得填寫。秀萍說,街坊曾向城規會查詢藍屋會如何重建,得到的答案是要街坊讀憲報。秀萍指出所有這些都阻礙著街坊提出意見,因此這些程序一日不改,一日不會有真諮詢出現。秀萍認為公眾諮詢的目的不應該只是讓市民洩一下怨氣,而是應該真正能做人民參與規劃。

羅雅寧:政府部門帶頭違反早年定下的發展限制

住在港島中西區的羅雅寧告訴出席者,去年九月申訴專員戴婉瑩曾嚴斥政府多個部門沒有遵守1972年前港督麥理浩定下的中半山的發展限制(見報章報導及載有申訴專員調查報告的2006/07年度第二期申報),導致該區建起大量屏風樓,令該區空氣質素不斷下跌,交通也經常嚴重擠塞。她對政府部門帶頭違反早年定下的發展限制固然很氣憤,對政府面對申訴專員的批評卻仍然愛理不理也感到有點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