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黑白並不分明的「熊貓政治」

為祝賀香港回歸十週年,中央將在年中再送來一對大熊貓。傳媒對此普遍都抱正面態度報道,市民也感到興奮開心。既然大家都喜歡熊貓傻憨可愛的外表,那也不妨想想「熊貓政治」背後的種種意義。

以動物作為外交手段並非新鮮事,也不是中國才有的做法。當中國還是「天朝大國」時,週邊的小國就以獅子、長頸鹿等稀有動物進貢,以換取和平。而據說早至公元685年,唐朝武則天就送了兩隻大熊貓與日本天武天皇作為禮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獲贈熊貓的國家乃是當時與中國友好的前蘇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中國亦把一對熊貓當作回禮,中美關係的僵局亦因此破冰。

截至1982年,中國共送出23隻大熊貓與9個國家。1985年之後,熊貓改以「租借」的形式出訪外國;租借國每年須付300萬美元的高昂費用與中國政府,而在租借國出生的熊貓後代仍歸中國所有。熊貓作為「國寶」,果真是「物盡其用」得可以。

一隻隻熊貓離開原居地,展開不知是否自願的「親善之旅」,是否符合熊貓本身的利益﹖我只能說,這是「熊貓優渥生活套餐」的一部分;熊貓在國內外得到的優厚待遇,根本是建基於其「外交價值」。藏羚羊、中華鱘魚等何嘗不是生存飽受威脅﹖牠們就得不到同様重視。

我們當然希望有朝一日保育工作能做到純粹是「為保育而保育」,並且應該以此為目標。但在這一天尙未來臨之時,我們又應該如何面對「保育問題政治化」的問題﹖我也只能說:任何事情都有被「政治化」的可能,因為「政治」本來就空無一物,而必須透過各種手段方能體現,例如「熊貓外交」,例如「乒乓外交」。也可以說,「政治」只是一個氣墊,內裡中空,卻能令事情進行得更順利——不管所謂的「事情」、所謂的「順利」,到底符合哪些人、哪一方的利益。如果你只想欣賞熊貓的憨態,卻不想探究背後的「政治意義」的話,很抱歉,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政治冷感」本身也是政治態度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