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蕭若元: 政策大轉變

轉貼自

近日,北京對香港的政策作出了重大的修正,顯而易見,很可惜在香港的芸芸政論家當中,竟沒人能指出這一點,作出仔細分析。

這政策改變的先聲,是北京領導人多番提出香港求「和諧」和「團結」,現在終於付諸實際行動,即接受董建華辭職,及指派曾蔭權做繼任特首。這些行動其實都具備實際重大含意。

假如套用中共術語,自從回歸以來,北京對港執行的統治政策,是將所有民主派人士及支持民主派的人士當成敵人;把北京政府和特區政府之間的矛盾,當成敵我矛盾處理。具體點來說,即北京不准大部分民主派議員踏入中國大陸一步;董建華拒絕和民主派人士會晤、對話,讓親中輿論借機會描繪他們為漢奸、賣國賊;甚至打算通過廿三條,以便對香港異己的聲音作出任何鎮壓;及拖延全民普選行政長官等。可是,現實證明這些都是全不需要。

從各種民意調查中,可以知道香港絕大部份的人都支持中國統一(雖然有大概
15%的死硬派反共人士,但始終佔少數),亦有接近七成人明白北京和香港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所以主張改善跟北京的關係。在如此強大的民意基礎上,無論是任何人,只要幹出任何損害北京跟香港關係的事情,對他都會非常不利。香港人不會支持任何跟外國有關係的人掌握香港政權。在立法會選舉,少數人因比例代表制獲得成功,並不代表多數民意。

胡溫經過過去數年治港政策的實驗,採取比較現實的態度,事實證明對特區的很多防範都不必要,尤其體會到若採取嚴厲態度對付民主派頭面人物,會促使他們反彈,令他們得到更多支持;反之,越採取寬鬆態度,他們的民意基礎便越萎縮。在零三年七.一大遊行後,北京對港政策採取兩種路線,一是強硬,一是寬鬆,結果在去年的立法會選舉反映出實施寬鬆路線較有利。在江澤民退下來後,胡溫掌全權,一改全左路線,所以,他們才會充許董建華下台,及在芸芸候選人中選出曾蔭權做繼任特首。若胡溫仍然採取極左政策,以曾蔭權「港英餘孽」的身份,根本絕無機會。早前民建聯等左派不明白為何北京接納曾蔭權,全因他們沒有洞悉政策已改之故。

北京覺得在現有政策架構下,國家主權得到保障,加上有解放軍在港,以及在立法會支持北京的人佔大多數,任何人擔任特首一職,都不能逆北京之意而行,所以最關心的是特首有沒有能力管治好香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體現,便是指揮公務員系統。香港的公務員系統十分龐大,多達三十二萬人,其中十八萬人在政府工作,十四萬人在公營機構辦事,要香港管治成功,公務員系統當然重要,特首有辦法管治好他們,比懂得迎合極左及北京路線重要。另外,特首能力的體現還包括照顧整體民意。香港是一個高度透明的多元化社會,社會上存在很多意見,任何事都幾乎無法隱瞞。若罔顧民意,或不明白如何安撫各界的意見,只會焦頭爛額。

北京明白不論是對民意評估、政府自我包裝方法、應付傳媒、跟部份民主派人士和解等等,都需要一套政治技巧,缺乏此種技巧的人,絕對不能做特首;但縱然找到一位具備這些技巧的人,都需要整體配套政策配合。現在北京用曾蔭權,起碼不用像過去兩年般為港憂心忡忡,覺得需要花掉很多精神去予以幫助。北京不想對香港作出更多干預,而是希望可以集中精神去處理國內、澳門及台灣的問題。如有一個人可以好好地處理香港的所有問題,不管他是誰,其實北京都無所懼。最好是香港經濟復甦,對中國作出貢獻,而北京又不用花精神去管,這才是一國兩制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