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印度語言有400 多種 中國在英語普及方面追上印度至少需要50年

按:香港和中國大陸、台灣一樣,討論到英語問題,就只有一個白種英美為主的參照點。如果能放眼了解更多非白種英語,我們的眼界和問題意識,會否有新的轉移?

-----------------------------------

回國休假時,朋友問: “在印度好幾年了,會說印度話了吧?”我說印度有幾百種語言,我只會講幾句印地語。朋友不解,我趕緊解釋說,印度的國家主要語言有400多種,其中列入憲法的語言有18種,官方語言兩種。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語音、詞匯和語法構成一定的系統。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上有一半的語言集中在8個國家,其中400多種在印度,因此印度是世界上語言最多的國家。

印度人是語言天才

剛來到印度首都新德里不久,新結識的朋友班納吉要帶我去見一位專家。班納吉先用孟加拉語向妻子打了招呼,然後用印地語向公司值班經理佈置了幾項任務。由於我要拜訪的專家來自馬哈拉施特拉邦,班納吉又用這個邦的官方語言---馬拉地語和專家聊了幾句才轉而說英語。這幾種語言轉換之快,如同用遙控器轉換電視頻道一樣。我不禁暗自佩服班納吉的語言能力。後來,我發現周圍的印度人都能講兩三種語言。我的房東是旁遮普人。他與家人用旁遮普語聊天,與左鄰右舍用印地語交流,與我交談則講英語。

據印度語言學家統計,17%的印度人可以講兩種以上的語言,居世界第一。印度在語言學上主要分為兩大語系:南方流行的達羅毘荼語系是印度的土著語,操達羅毘荼語系的人口約佔18%;北方是印歐語系中的印度雅利安語(印地語),是中亞人遷往印度河和恆河流域過程中,吸收當地語言後形成的,講印地語的人口在 30%以上;印度東北部還有屬於漢藏語系的曼尼普爾語。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造就了非凡的語言才能。

印度有兩種“普通話”

在印度的紙幣上,密密麻麻地印著15種語言,英語和印地語印在最突出的部位。在中央政府機構中英語的使用率為70%,印地語為7%。在文字傳媒中,英語報刊佔18.7%,印地語報刊佔27.8%。由於城市人口來源複雜,人們在社交場合大都習慣使用英語。我在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金奈參加朋友的婚禮時,在佈滿鮮花和彩燈的大草坪上,西裝革履的男士們站在一起喝酒聊天,穿著鮮艷紗麗的淑女們相互問候。他們都說英語,好像英國人的聚會。

英語成為印度的普通話與英國的殖民統治有關。印度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莫臥兒王朝衰落後,各個土邦王國相互爭鬥,英國人乘虛而入,通過武力鎮壓和經濟手段,在1765年確立了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併推行英語教育,然後挑選精通英語的印度人為自己服務。E‧M‧法爾斯特在《印度之路》中說:“印度人喜愛神祇,於是英國人就擺出了神的姿態。”英語在印度逐漸成了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1947年,講著流利英語的印度人趕走了英國殖民統治者,但新政府打算拋棄英語時遇到了巨大阻力。印度的民族主義者認為,語言統一是國家統一的重要標誌。 1949年,印度議會制定憲法時,規定印地語為印度惟一的官方語言,併用15年的時間取代英語。這一決定遭到南方民眾的抗議,因為講印地語的人口在北印度佔96.7%,在南方卻不足0.1%。南印度人擔心,一旦印地語成為惟一的官方語言,非印地語地區有被邊緣化的危險。1965年1月26日是印度共和國紀念日,也是憲法規定放棄英語的日子,印度南方舉行了大規模的罷市等抗議活動,一些印地語標牌被砸碎或塗黑,兩位抗議者自焚。借助維護地區權利和文化而迅速崛起的政黨紛紛發表抗議聲明,泰米爾納德邦的德拉維達進步聯盟表示,若把印地語確定為惟一的官方語言,泰米爾納德邦將宣佈自治。時任總理夏斯特里權衡再三後做出讓步。他在全印電台宣佈了政府的5項決定:每個邦都有權選擇自己的邦語言;邦與邦之間的交流可以用英語或附上英語譯文;非印地語邦可以用英語與中央政府傳遞信息;中央政府機構繼續使用英語;全國文官考試使用英語。此後,印地語和英語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

印度英語豐富了英語的詞匯

印度英語與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並列為世界三大英語。印度人講英語十分有趣,舌頭一卷,似乎要把所有單詞摻和在一起,然後連拉帶拽地脫口而出。受母語的影響,印度人講英語時分不出清濁音,容易鬧笑話。比如介紹年齡時說,“我30歲了”(Iamthirty),發音卻是“我很髒”(Iamdirty)。

印度英語的隨意性與印度文化十分接近。這種隨意性表現出印度人的幽默性格。印度英語的最大特點是其獨特的語調。大部分英語單詞的重音被移到後面。電視節目主持人都按這種方式發音,觀眾們聽得津津有味。一位曾到過中國的英國語言學家說,中國在英語普及方面追上印度至少需要50年。

印度人講英語時習慣夾帶印度詞匯,語言混雜竟豐富了英語的詞匯。英語詞典里有許多帶有印度文化特徵的詞匯,如神像(Juggernaut)、化身 (avatar)、梵文學家(pundit)。生活單詞也大量進入英語中,僅表示棉布的名詞就有10多個,如印花布(calico)、粗棉布 (dungaree)、卡其布(khaki),人們熟悉的英語詞匯如洗發液(shampoo)、手鐲(bangle)、披肩(shawl)等都來自印度語。印度人講印地語時也習慣夾帶英語詞匯。詩人克基‧達如瓦拉曾感嘆印度英語成了英國和印度的“混血情婦”。

據調查,印度人中粗懂英語的約兩億,精通英語者約為5000萬。87%的印度學校用英語授課,高等學府則全部採用英語教學。英語代表現代化知識和信息。印度人的英語優勢已經轉化為經濟動力,最顯著的例子就是軟件產業。由於從小就接受英語教育,印度人進入歐美社會並不需要跨越語言和文化門檻,而是自然接軌。

促成語言邦的建立

中央管轄的行政區域按當地語言劃分,稱語言邦。邦語言強化了地域文化和族群特徵,但語言邦內還有少數民族語言,這使語言邦不斷分化。地方黨派利用地方語言大造聲勢,執政黨在選票政治的壓力下不得不妥協。1966年,錫克教阿卡利黨首領法泰赫‧辛格要求把旁遮普邦分成兩個邦,否則就絕食抗議。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在錫克教徒的巨大壓力下被迫同意以語言為基礎,將旁遮普邦分為錫克教為主的旁遮普邦和印度教為主的哈里亞納邦。這種情況時有發生。2002年,恰蒂斯加爾、喜馬偕爾和恰爾康得等3個邦先後從原來所屬的邦中分立。

在正常的社會環境下,地方語言區如同一池春水,與周圍環境和諧共存。一旦外部條件改變,它有可能破壞整個區域或國家的政治文化版圖,因為這些語言中滲透著活躍的宗教細胞。印度社會中的震驚血案與宗教和語言密切相關。1948年1月30日,聖雄甘地被印度教極端分子刺殺,原因是他同意講烏爾都語和孟加拉語的穆斯林建立巴基斯坦國。複雜的語言現象源於印度的複雜歷史。古代印度王國林立,異族入侵和民族遷徙頻繁發生。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一度使印度疆域擴展到現在的阿富汗,血腥屠殺後,他皈依佛門廣修佛塔,沒有像秦始皇那樣統一語言。各種語言在遼闊的地域文化中繁衍。

眾多語言瀕臨消亡人們通過語言依附於族群、宗教或文化群體,但信息技術革命正在削弱由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承載的地方語言。用行政手段圈定語言區的做法,在信息交流貧乏的年代,也許是保存地域文化和語言的理想模式,但現在衛星電視的巨大覆蓋能力打破了地理和行政疆界。印度政府實行“開放天空”政策,民眾可以收看到世界上所有主流電視媒體的電視頻道,使印度成了開放的電子傳媒市場,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民眾的閱讀習慣和傳統娛樂形式。2004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新德里召開 “扞衛世界無形遺產”研討會。印度新聞廣播文化部長扎帕爾‧萊迪在發言中說,現代傳媒強化了主流語言,民眾趨於學習被媒體廣泛使用的語言,講地方語言的人數正在驚人地減少,有些語言使用者人數已不足1萬,一些部落語言如土魯語已消失。如果不採取措施,預計80%的印度語言將在1個世紀後消亡。一些創造出燦爛文學巨著的語言正淪為口語,地方文學正走進博物館。這種語言流失就是印度文化的流失。

語言是一種文化符號。當一種語言消失後,使用它的族群就會失去文化特徵,這也是全世界面臨的難題。“扞衛世界無形遺產”研討會已傳出驚人的信息:全世界目前有7000多種語言,在未來300年裡如果採取有力措施還能保留2000種,否則只會剩下400種語言,相當於印度現有的主要語言數量。

環球時報     
200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