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日紛爭背後的國際政治角力

--大頭仔

最近幾天反日游行一浪接一浪,在一片討論歷史的是非對錯的漫駡與指責中,似乎很多人都沒有搞清楚中日紛爭背後的根源何在。終于,在昨天的中日外長會談中,李肇星把心裏話全說了出來:“目前的主要問題是日本政府在臺灣問題上,在包括人權等一些國際問題上,特別是在對待過去的歷史問題上,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要留意,反日游行主要抗議的是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和要求加入安理會,提的是南京大屠殺、慰安婦和731部隊等問題。日本有人篡改歷史教科書幷不第一次,日本想進入安理會也不是今天才提的,更何况現在看來,它根本就希望不大。中國政府完全犯不著爲了這兩個問題跟日本拍板,讓兩國關係一下子跌到建交三十三年來的最低點。能讓中國政府破例給游行護航,借民氣跟日本拍板的,其實正正是李肇星提到的“臺灣問題和包括人權等一些的國際問題”。背後的政治現實反映了兩個東亞大國在近年來的政治角力,尤其是在資源、地區影響力等一系列方向磨擦已經到逐漸浮出水面,到了一個不得不攤牌的局面。

從九十年代開始,中國一直有接近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率,而日本則長期經濟蕭條,雖然其總體經濟實力至今仍强于中國,但兩者在七、八十年代建交初期時在國力上的懸殊差距已經大大縮小。反映在經濟上,去年日本的GDP接近四萬八千億美元,而中國的GDP也超過一萬八千四百億美元,接近日本的四成。在石油消耗量方面,中國甚至已經取代了日本成爲世界第二大的用油國,僅次于美國。第三大用油國日本于是便努力爭取,使俄羅斯把遠東輸油管駁去了日本。吃了一記悶棍的中國于是動作越來越大,派出船隻進入中日間存在爭議的東海水域,探測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日本不甘示弱,宣布鑒于中國無視日本的警告,日方將允許日方人員對同一區域進行探測開采。在資源爭奪的“戰爭”中一再落下風的中國,于是只好使出政治籌碼----民族主義。

另一方面,中國大幅度增加軍費開支,進行軍隊現代化建設,使兩岸軍事均勢發生急劇變化。于是美國不但把臺灣列入其協防範圍之內,還施壓使歐洲押後對華武器禁運。美國要保護臺灣,必須在區內得到有力的支持,尤其現在它在區內影響力正在逐漸下降,日本正好走出來扮演一個可靠盟友的角色----如同英國在歐洲。所以美國對于日本擴大軍事力量持開放態度,幷在日本入常一事上表態支持。這不能不說,引起中國相當大的憂慮。

對于日本而言,中國在區內不斷挑戰其領導地位,尤其是最近幾年美國集中精力處理中東問題,無暇東顧,中國在區內的擴張更加使日本感到寢食難安。中國正逐漸成爲澳洲、南韓和泰國等國家的最主要經濟和戰略夥伴,幷通過不同活動强化其在該區的貿易第一大國的角色。如中國主辦的博鰲論壇,幾乎所有獲邀國都來自亞洲。北京更有意主導明年在吉隆坡舉行的首届亞洲峰會,該會將不會邀請美國參加。很明顯,這是一種中國將在日後更頻繁使用的影響力。

然而,中方與日美一方都面對這樣一死局,就是在競爭地區影響力的同時,自己又或多或少在經濟上對對方有著相當大的依賴。去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爲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原因是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依賴從日本進口的機械和技術。同時,日本也非常需要這種貿易以幫助其經濟復蘇。中國需要美國大量進口其産品以支持出口型産業的迅猛發展,美國也需要中國以賺取的外匯購買華盛頓不斷增加的外債。所以,一但在中日之間發生什麽衝突,美國必然被拖下水,其嚴重的後果是任何一方都無法面對的。

從這樣的一個角度,我們可以把近期的中日紛爭的緣由看得更加清楚,而對其發展有一個更清晰的估計。中日兩國在亞洲影響力的此消彼長,在資源爭奪上的緊張關係,在臺灣問題引起的軍事形勢上的對峙局面,全部都决定了昨天兩國外長的會面首要處理的絕不是當前在中國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日示威與仇日情緒,而是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利益問題。而其發展也可以根據雙方相互纏繞的根本利益大膽推斷,必將是中國政府以進一步壓制國內人民的反日聲音換取日本在資源、臺灣問題等一系列問題上的讓步。

相關文章:

反日,誰願意再做鵪鶉?

反日的歷史諷刺

回應重貼:

說到台灣問題真的很擔心
在反日遊行第一天, 我就跟身邊的朋友說這事跟台灣很大關係. 他問我為什麼, 我答不出來. 但在中國民族主義主要有兩個主題, 一個是反日, 一個是統一. 反日可以說是defensive的, 但對台用武則是aggressive的, 今天透過互聯網可以動員幾萬人示威, 若中共政權內部的右翼(控制軍權的)抬頭, 發動"民間"力量要求武力攻台時, 真的難以想像.

-- 阿藹 於 April 18, 2005 10:21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