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大校園發展計劃第二場簡介會記事

說我不負責也罷,說真的,計劃往後如何,以至如何落實,我未必有空有精力深入探究。要不是湊巧有空,也未必坐一個站火車回校聽聽看看。

展覽看過,簡介會聽過,沒有問問題,整理了一些筆記,以為紀錄,並予看官指正。

簡介的整體安排

初步計劃建議書展覽設於簡介會會場下一層,即利黃瑤璧樓地下低層(LG),展出四組顧問的建議及模型,不過不得拍攝。簡介會後,曾想在附近的樓梯遠攝展覽的外觀,該有點諷刺的效果,但最後覺拍出來未必好看,作罷了。

每組顧問由至少兩家公司組成,一家立足本地,一家是要打海外旗號的,其他協助的顧問公司並不冠名。簡介會主要以英文進行,容許雙語發問,但參與者大多用英文交流,這不免會被部分關心中文在大學應用的大學成員質疑。

簡介會本身

「我們是要選顧問多於選方案」校園發展計劃督導委員會主席,建築學系教師白思德(Essy Baniassad)
「我們應定出校園發展的重點何在,然後或再按之修訂方案,方案也要進一步研究和修訂」校園發展計劃督導委員會主席,大學副校長程伯中

以上引言取其大意,請恕或有疏漏之處。然而話雖如此,但簡介會卻講理念又講設計,而設計則成聽眾跟顧問答問的重心。每組顧問約有15分鐘簡介建議,每組顧問答問時間約在10分鐘之內,或未必能容許深入的討論。是次簡介會開始時聽眾約80人,未計各顧問的職員。

以下我會綜合展覽、簡介及答問等,簡述四個初步設計方案。

顧問A:凱達環球有限公司(Aedas Ltd)/Edward Cullinan Architects(英國)

單張
http://www.cuhk.edu.hk/cmp/b5/pdf/aedas_writeup.pdf
簡介錄影
http://www.cuhk.edu.hk/cmp/b5/videos/presentation1.asx

這組顧問提出了「龍騰吐露」,或外界稱的「飛龍出海」設計。這設計的較具體內容是將百萬大道以高架橋和新建築物東延至吐露港,再設橋連接近馬料水碼頭的校園東側,是為一軸。另一軸則由大學圖書館延至白石角。新圖書館和一些實驗室大樓會散布於向東延展的百萬大道。該段「新百萬大道」分層下降,有點似港大中山廣場的格局(設想圖見單張第一頁),附近的新建築物亦較高,各約十層。另一條主通道則會由大學火車站至「新百萬大道」近蒙民偉樓處。

新的一批研究生宿舍會置於舊研宿(現崇基五旬節會堂)之南,連接逸夫和聯合兩書院的一節環迴北路,會建另一兩幢研究生宿舍和其他新書院的宿舍,顧問A表示選址會顧及從宿舍看到的景觀。至於白石角則會是研究大樓和第三個研究生宿舍的選址。大學火車站的東側空地會建兼容校外課程和社區書院的教學樓。

交通方面,顧問A表示會設連接大學站和白石角的單車徑,和重新設計校巴路線。另外顧問A也建議在新亞孔子像建一個「智慧花園」(Garden of Wisdom)。

規劃理念方面,顧問A提及會藉設計加強書院特色,亦會認定、保留和新用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其實各顧問也在設計提一筆環保,保建築物之類——。

有聽眾問及為何於「新百萬大道」一帶建高樓。顧問A的回應是,設計須平衡環境和預見的新增人口,高樓可減少平整新土地;而高樓也可集中人口,減少學生轉堂的時間精力——但從教室可用時間,學系選教室的習慣和愛好,和學生的上課模式等來看,這想法未免有點樂觀——。顧問A也強調新高樓不會是屏風樓。

顧問B:李景動‧雷煥庭建築師有限公司(Andrew Lee King Fun & Associates Architects Ltd)/摩爾樂伯約建築及規劃設計事務所(Moore Ruble Yudell Architects and Planners Ltd,美國)

單張
http://www.cuhk.edu.hk/cmp/b5/pdf/alkf_writeup.pdf
簡介錄影
http://www.cuhk.edu.hk/cmp/b5/videos/presentation2.asx

在顧問B的簡介單張裡,他們開頭已接受2021年大學經常人口為30000人的預設。而靠近赤坭坪的馮景禧樓和梁銶鋸樓,也會重建。

在顧問B的模型裡,可見大學火車站西側,現校外課程大樓的用地,會改建成一幢大型圖書館,兼附門前廣場。而東側的空地會建大型的文藝中心,兼可同時建一些容納藝文學系的空間,兩者預計於2018年完成。顧問B稱,鄰近大學站,可便利市民同時享用云(但也要看大學的政策吧?且看理大賽馬會綜藝館、浸大大學會堂和各大專院校的圖書館對市民「開放」的程度,就可想到一二)。從大學站至邵逸夫夫人樓,則有一條設有機動輸送系統的通道,名為"Social Spine",途中有若干處可供大學成員聚集的地方,其中一個處於崇基教堂和工程大樓間。

而從未圓湖至崇基本科生宿舍的一段車站路,則建有若干座大型高樓。邵逸夫堂和潤昌堂現址亦會重建,Social Spine從此北延至新亞校巴站對面。連接逸夫和聯合的一段環迴西路會建有數座本科生宿舍。

顧問B是唯一一組顧問提出在白石角建新火車站,不過他們表示只是建議,亦
未能提供太多的證據支持規劃。雖說白石角站的建議並非新鮮,但若人流可以支持一個離大學站約一分鐘鐵路路程的火車站,其選址又否能如顧問B那麼能遷就大學成員的路程,而不顧白石角北端填海區的需要?

白石角新土地會是顧問B的研究生宿舍和研究大樓選址。該處會有通道連接聯合書院。在展覽裡,顧問B也預留白石角和逸夫一帶的停車空間:共有六七處,新車位達447個。近大學正門處則會建一個地下停車場。

有聽眾問及顧問B預計新建機動通道後,大學內行程的校巴比重,會由六成降至兩成,其餘八成則為步行,如此估計是否樂觀;而機動通道的負荷和可靠度亦未必令人有十足信心。顧問B則以現實的機動通道(如機場或半山行人通道)的運作回應,試圖說明機動通道可行,而現有的四六交通比,亦從校內訪問所得。而新建築物的位置,和通道的路線,可讓更多人有機會使用通道。

另一名聽眾則擔心新機動通道會破壞校園環境和固有文化。顧問B回應謂可按大學的地形和植物分布安排通道的路線。

邵逸夫堂經理蔡錫昌對顧問B表示,當他知道邵逸夫堂可能因顧問B的計劃書被抹走時,感到震驚(shocked)。他認為新建的藝文場館位置未必吸引北邊各宿舍的宿生前來,而大學更需要的,或是一個可容納約500人的,可供小劇場演出的場館。顧問B表示,新場館約有2000個座位(比邵逸夫堂的1438個座位多約三分一),而宿生可經機動通動到新場館看節目。不過,一切規劃都可調整。

另一名校友則直指邵逸夫堂的歷史和校園生活位置,說它是開學禮和書院聚會的主要場地,未必有需要拆卸。顧問B先表示認同其地位,但,「不過」,邵逸夫堂略小,雖也未必有需要拆卸,但顧及大學本部教學樓不少,此地也確甚為有價值——意即可趁機考慮新用途云云。

顧問C:劉榮廣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香港)有限公司(Dennis Lau & Ng Chun Man Architects andf Engineers (HK) Ltd)/Woods Bagot (澳洲)

單張
http://www.cuhk.edu.hk/cmp/b5/pdf/dln_writeup.pdf
簡介錄影
http://www.cuhk.edu.hk/cmp/b5/videos/presentation3.asx

與顧問B一樣,顧問C也建議在未圓湖至崇基本科生宿舍的一段車站路建新大廈,另一個選址則為崇基牟路思怡圖書館附近。大學火車站東側會建有低層的綜合大樓。現時富爾敦樓外的停車場,還有聯合草地,也會是新建築物的選址。

在交通網絡方面,顧問C並無將百萬大道規劃成主軸的打算。連接各書院、火
車站和白石角的主行人幹道設計仍有,而碧秋樓在模型裡會加高,以便建橋通往聯合。白石角會建有低樓層的實驗室和研究大樓,研究部門會集中於該處。

火車站一帶的發展有兩個方案。方案二較受爭議,因為提到會將崇基嶺南場東遷,原址則建若干座小樓。顧問C也建議綠化百萬大道,於斜坡多種植物,引入天台花園等,將大學的綠化面積從四成半增至四成八至五成。另外顧問C提出了各書院、本部和白石角各為"Town"的概念,各Town均有各自的Town Square,會以茶座和植物留住人流。「鎮廣場」除可方便師生在新的學習模式下在室外上課——顧問C指現在大學教育已非純然教室式——,也可讓學生有多點空間交流。

且慢,打開大學的選課手冊,有多少正規課程是不在教室和實驗室進行呢?導修和師生為本課程(STOT)的選址也不見得特別靈活。而四十三年前(1964年3月)的《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liminary Report》也設想過本部學生中心(范克廉樓?)會是同學交流之處(轉引自中大四十年》上冊頁246),但今日又如何?就算按此計劃有了硬體,也不見得會如願吧?

顧問C提出的車輛交通方案,是盡量把車輛限在校園外圍。駕車者將車輛泊在校園各入口的停車場後,就改以步行或校巴在校園走動。

有聽眾懷疑香港的濕熱天氣是否令各Town Square充份運用。顧問C代表的回應似略含糊,只表示決定權在於成員,而香港的三四月天氣,該是室外活動的好時間。另一名大學職員則問及設計能否解決在校內行走如行山,和繁忙時間的校內交通兩個問題;顧問C則以通道中途的有空調建築物,和機動通道回應。而通道間建築物(顧問C指的Vertical Link)能否應付校內的人流,顧問C表示設計時會顧及此項。

顧問D: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P&T Architects & Engineers Ltd
)/Perkins + Will (美國)

單張
http://www.cuhk.edu.hk/cmp/b5/pdf/pnt_writeup.pdf
簡介錄影
http://www.cuhk.edu.hk/cmp/b5/videos/presentation4.asx

顧問D建議在大學站東西兩側各建大型建築物共三幢,而未圓湖和嶺南場邊則會有一條有蓋圓環行人天橋,於牟路思怡圖書館至教堂間有通道連至本部中央實驗室大樓,近華連堂處亦會有新建築物。大學站旁的三幢新大樓會有環型有蓋通道連接。

百萬大道亦會向東西擴展,成為教學樓集中地,東端會延展至近吐露港公路處,夏鼎基運動場和大學體育館也會翻新改建,成為大學的綜合體育中心。

在本部田家炳樓附近會有新建築物,以高層林蔭天橋連往聯合,一直至白石角。白石角會為主要新教學樓和研究機關的所在。如其他顧問,顧問D也建議六書院以外的新書院設在連接逸夫和聯合的環校西路。

顧問D的交通方案亦為泊車轉乘。駕車者將汽車泊在校園四方的四個交滙處(Transport Node)後,可轉校巴或步行。不過,使用混合動力的校巴只會行走白石角至大學站間,校內也可以用電動車,山上山下和正門進大學都只能走。校內的道路可改為行人專用區,停車場也可改作其他用途。經設計後,大學中心往大學各處的步行時間會不超過15分鐘。而按顧問D的模型,會有一條新架空路與大埔公路平行,從大學正門往崇基校門附近,令環校路更像一個環。

在能源運用方面,顧問D建議聯合至白石角通道的建築物,以及各幢近白石角的職員宿舍樓頂,可充作風車場;大學亦可引入屋頂太陽能設備,和以污水推動發電渦輪。

顧問D在簡介也表明,巴馬丹拿有約二十名職員為中大出身,設計初步方案時也曾諮詢他們的意見。計劃會保留四書院和重要的建築物。

顧問D回應聽眾的問題時,承認他們的設計或令校園有大幅度的變化,但他們回應謂會盡量保存樹木和舊有的建築物。

有大學圖書館的職員問顧問D,如何說服校園的持份者接受其(以至各顧問)的方案,又不會使計劃大幅刪節?顧問D承認,初步計劃只有校友員工的聲音,但未及諮詢校內其他成員,因此須多聽其他成員和持份者的意見。

顧問D也提到,計劃裡校園新通道和建築物的路線和位置可以修改,不一定如計劃中那般。另外,在答問環節期間,有聽眾也趁機表達希望新計劃可保全大學的景觀、植物以至百萬大道一帶的高度線(sky line)。

結尾

似乎這時限未有在校園發展計劃的官方網站提及:校園發展計劃的最後方案,預計於明年(2008)第三季定出。

而簡介會最後一個發言的聽眾,是之前抱怨穿梭書院如行山的大學職員。他用香港話道:綜觀之前有關校園發展的激烈爭議,相信如果未來有較多的諮詢會,可以化解日後的一些爭論。不過他擔心,就算諮詢了,最後決定也只會來自高層。他希望大學可以從利黃瑤璧樓至火車站的荒涼小徑等例為鑑,嘗試得出一個較貼近全體成員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