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亞洲足協的「隔離政策」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一月號
文:是但啦

去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盛大的二零一零年世界盃外圍賽抽籤儀式在南非舉行。然而,香港隊的名字卻未有在這次大會上被讀出來。因為港隊在十一月中旬已被土庫曼淘汰出局。換言之,香港隊的世界盃路途在上一屆世界盃結束後僅十六個月便已終止。除了香港隊之外,另有三十七支參賽球隊早已在抽籤前已經肯定與決賽週無緣。

眾多球隊提早出局主要是賽制的設計所致。以亞洲區為例,除了五強〈南韓、日本、澳洲、沙地、伊朗〉外,其餘三十四支球隊先要進行單淘汰賽。晉級的十九支球隊當中,十一隊能直接進入分組賽,而排名較低的八支球隊要再參加一輪單淘汰賽以決出哪四隊可參加分組賽賽事。香港就是在在首圈淘汰了東帝汶後,再在次輪淘汰賽被土庫曼擯出局的。而最後能參加分組賽的球隊僅得二十隊。

這樣的賽制設計,其用意顯然是要盡快將實力較次的球隊淘汰出局,避免在後期的比賽有太多實力懸殊的賽事。這樣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這樣的賽制卻可能會令到各國家隊之間的實力愈拉愈遠。球隊要進步,當然就是要跟實力比較強的球隊交手。否則,如果弱隊只不停跟弱隊對陣,而鮮有與較強球隊對抗的機會,又怎能增強自身的實力?以剛結束的歐洲國家盃外圍賽為例,假如採用了與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相似的制度,北愛爾蘭可能在首輪淘汰賽已與上一二線強隊而被淘汰,又怎可能在分組賽創下擊敗西班牙、瑞典和丹麥的驚人紀錄?

不但缺少了與強隊交手的機會,「過早」出局更令到球隊缺少參賽機會。隨著在世界盃外圍賽出局,香港隊將會有一段極長的正式國際賽真空期。在一零年東亞足球錦標賽外圍賽舉行前,香港隊大概沒有比賽任務。換言之,整個零八年香港隊根本沒有「打真軍」的機會。既然沒有正式比賽,而像香港足總這樣資金不大充裕的總會又不會有資源搞太多友誼賽,要打造一支比前進步的香港隊實在是談何容易。

其實相對馬爾代夫來說,香港隊或許已經算是幸運,起碼香港隊能肯定在下屆亞洲盃外圍賽參加分組賽。可是馬爾代夫本已在世界盃外圍賽首圈便已被也門淘汰出局,連參加次圈的機會都沒有。而在來屆亞洲盃外圍賽中,馬爾代夫又要先與黎巴嫩交手,以決定哪一隊能夠晉身分組賽。假如馬爾代夫落敗,他們即是先在世界盃外圍賽,後在亞洲盃外圍賽都是只踢兩場便出局。那麼,除了與鄰國競逐水平不高的南亞盃外,馬爾代夫在四年內就只得四場正式國際賽。試問這樣的安排又怎能讓馬爾代夫足球茁壯起來?

為了讓弱隊有多些磨練的機會,亞洲足協在數年前特意將各會員國分成不同級別,並設立了亞洲挑戰盃,參賽球隊主要是那些被列為「emerging countries」的球隊。除非能夠成為挑戰盃冠軍,否則這些emerging countries將不可能有資格參加亞洲盃決賽週,甚至連參加外圍賽的資格也沒有。多設一項比賽予弱旅互相對壘也算是一項德政,可惜亞洲足協從未有過訂立過機制說明各地足總或足協如何能脫離emerging countries的行列。換言之,現在的制度是變相在一二線球隊與所謂的弱國之間築起了厚厚的一道牆〈奇怪的是,北韓竟是今年挑戰盃的參賽國之一〉。強隊有自己爭逐榮耀的舞台;弱旅則在挑戰盃和為球會所設的會長盃「自生自滅」。

有了這樣的一個隔離機制,一線國家可免卻與弱國交手的麻煩。但同時弱國便可能長期只能跟與自己實力差不多的球隊交手。這對推動弱國的足球發展根本是毫無幫助。而對香港和馬爾代夫這些不是emerging countries,又沒有甚麼可能躋身亞洲盃決賽週的球隊來說,這樣的局面尤其尷尬。作為亞洲足協的會員,卻要面臨極長的正式比賽真空期,進步空間顯然有限。亞洲足協此舉,可能真的是省了資源和免去了一些尷尬的賽果,但同時大概也是強化了既有強隊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