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日本右翼」定義再思考

  針對前不久日本在歷史和領土問題的上的種種挑釁,中港媒體紛紛發表了措辭強硬的評論,而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莫過於「日本右翼」。在這些評論中,有的直接把小泉政府定性為「右翼政府」,有的則把自民黨幹事長代理安倍晉三稱為「右翼分子」。筆者認為,以上的描述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卻未能準確呈現日本右傾勢力內部的微妙差別,不利於中國人客觀認識當前日本的政治實態。

重新定義「日本右翼」

  「右翼」一詞起源於法國。在法國大革命後的議會中,坐在議長左方的是激進的雅格賓派,而坐在議長右方的則是保守派。自此之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激進派被稱為左翼,而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等保守派就被稱為右翼。不過,如果用以上「右翼」的概念來理解當前日本的右傾政治勢力,則可能把其內部具有軍國主義思想的極端勢力和主張日本成為「正常國家」和「政治大國」的相對溫和勢力混為一談,極易造成對當前日本政治走向的誤讀,也不利於國人就這一問題和日本民眾展開對話。事實上,在日本的政治光譜中,「右翼」並不等於當前掌權的「右傾新保守派」。

  在日本,一談到「右翼」,普通日本民眾往往會聯想到在街上開着高音喇叭鼓吹皇國史觀的宣傳車和行動激進且有黑社會背景的暴力團體。多數日本人對這些「右翼分子」大都抱着敬而遠之的態度,並對其激進行為甚為反感。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王屏的研究指出,日本右翼組織的成分極為複雜,有「行動右翼」、「傳統右翼」和「新右翼」之分(在街上「遊街示眾」的就屬於「行動右翼」),總人數約十萬人左右(二○○○年統計數字)。這些組織往往鼓吹皇國史觀和天皇崇拜、在外交上既反中又反美,並質疑戰後東京審判的公平性和正義性,極力強調日本的獨立性和優越性。國人常常說的「極右翼」(或極右派),實際上指的就是這批勢力,不過日本人習慣把他們稱為「右翼」。

  有鑑於此,筆者認為,在日本的政治背景下,「右翼」的概念只應用來形容那些具有以上諸項極端思想特徵的團體、政治家和學者。現任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和篡改歷史的「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就屬此例。

小泉是右傾新保守派

  相比之下,現在的小泉政權只能算是「右傾新保守派」,而非「右翼」,這可以從自民黨的派閥史中看出一點端倪。自民黨內自一九五五年成立以來就一直有「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之分。「主流派」(「右傾保守派」)以吉田茂為始,下承池田勇人、佐藤榮作、大平正芳、田中角榮、鈴木善幸、宮澤喜一等戰後多位深具影響力的日本首相。該派主張,日本在國家戰略上應採取「先經濟、後軍事」的漸進戰略,對外積極與美國締結同盟,依靠美國的軍事力量來保障日本安全,對內則把經濟實力的發展作為重建國家軍事力量的基礎。

  至於「非主流派」,其立場較為偏向民族主義。該派元老包括鳩山一郎和岸信介,下承福田赳夫和中曾根康弘,都強烈主張政府應重整軍備和修改憲法,令日本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意識的政治大國。有日本「新保守主義」教父之稱的中曾根康弘在一九八二年出任首相後隨即提出「政治大國」和「國際國家」的概念,並大力加強日本防衞力量,其實上就是在推行「非主流派」的政治主張。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非主流派」雖然強調日本要成為獨立政治大國,但其成員往往在成為首相之後極力拉近和美國的關係。例如岸信介在任期間就不顧國內反對,強行在國會通過加強日美軍事合作關係的「新美日安保條約」;中曾根康弘在任期間亦和美國保持着密切的同盟關係,並和當時的美國總統列根有非常不錯的私交。這一特徵,實際上也正是「右翼」和執政自民黨「非主流派」(「右傾新保守派」)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雖然「非主流派」(福田派)出身的小泉在歷史觀上和右翼有某些相似之處,並堅持參拜供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但在具體的外交和國防政策上,他的做法和其派系前輩們卻十分相像。過去四年來的執政表明,小泉極為注重維護日本的國家利益,並在外交上極度親美,而非如右翼般既反美又反中,並在感情上一味強調日本的主體性。

  基於以上分類,把小泉政府定性為「右翼政府」,把安倍晉三直接稱為「右翼分子」的做法在日本的政治背景下是有偏差的。這樣的解謮,容易造成普通中國民眾對日本的誤讀,給國人以日本正在重走過去軍國主義老路的錯覺。

  對於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錯誤態度,我們固然不能容忍,但其希望成為在國防和外交上獨立自主、並擁有正當自衞權的「正常國家」的訴求卻不能簡單地予以否定。在無序的國際社會建立武裝力量保障國家安全,畢竟是一個主權國家應有的權利。傳媒在報道和評論日本政治時,有必要對此點作出客觀平衡的分析。

張 望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