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積極和消極的付出---與沈祖堯教授對談

積極和消極的付出---與沈祖堯教授對談
中大學生會

沈祖堯教授出任逸夫書院院長,發表一篇講辭(註1),針砭大學教育的時弊,可惜,傳媒報道側重在他勉勵中大人做執政黨,沒觸及他關切的<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自「全球化」被簡單地吹噓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大學國際化,漸成社會共識。所謂國際化,卻基於小學生要考第一的虛榮心,成績至上。大學(以至社會)的發展,遂和賽跑沒有分別,都用同一套標準,同一條跑道來論輸贏。甚麼標準?最好向「一哥」取經。美國院校,長期高踞各大龍虎榜,是質素保證。本地不少校長,又是用高薪厚祿從花旗國挖回來,施行移值,因利乘便,像劉遵義,就多番要拜史丹福為師。堂堂大學校長亦如是,輿論豈敢悖逆?人家行得通,照著做便行。結果,國際化等同美國化、企業化加上英語化。這確實有所得,但失的呢?

這方面,沈教授難得有反省。他在文中引述哈佛前任院長Harry R. Lewis的著作,道出我們的榜樣正因教育商品化而導致師生關係疏離和變質,本港大學亦好不了多少,普遍學生對生命、對世界、對人類幸福缺乏關心。他沒有明言,但無可否認,這是香港教育事業的一大失敗,除非,大學之所以存在,純粹為跨國企業或投資銀行製造賺錢機器,為物慾橫流的社會繁衍消費動物的下一代,為英美學術霸主做外判的研究,提供廉價的人才培訓及輸出服務,換取一時虛名。

但正如沈教授所言,要實現其夢想,拓展年青一代的眼界和胸懷,絕不容易。因為,主流社會唯利是圖的思想,時刻宰制著我們:經濟學者以市場效率詮釋社會公義,大條道理宣揚「人是自私的」;金融界把投機當投資,催眠市民「企業只需照顧股東利益」;商家和傳媒則鼓吹窮奢極欲的消費主義,奉「顧客永遠是對的」為圭臬,有錢便是皇。更糟糕的是,惡俗的功利思想,除了支配社會心理,還透過教資會量化的撥款機制和學術評審準則入侵院校,成為大學中人的緊箍咒。即使有老師受講辭的感召,除了應付各「老闆」的需索,還甘願透支自己,額外付出,也有學生不怕做異類,付諸行動,響應沈教授,但個體的無私奉獻,自我燃燒,能持久地抗拒主流的壓迫,再薪火相傳,形成臨界質量(c ritical mass),達至移風易俗嗎?恐怕不能。有理想有熱忱的教育工作者,還是要生存。生存---特別是短期合約僱員---便要從俗。而當大環境大氣候依然,理想苦無出路,他們心中那團火,早晚會減弱,或熄滅。

所以,我們想沈教授明白,單靠精神感召,跟同志一起獻出更多的辛勤和血汗淚水,是消極做法,並不足夠。你需要更積極,更批判,針對社會病源,在你能力和權力範圍之內,盡量消除商業運作模式對教育的毒害,向你認識的校方高層、建制中人和傳媒界朋友,痛陳行政效率至上的弊端,聯結同道,壯大影響力,破除對教研市場化的迷信。另一方面,向政府及其代表,例如教資會的頭頭爭取改變遊戲規則,創造有利人本主義的學術環境。總之,要在宏觀的社會層次,促成價值世界的範式轉移,在微觀的院校層次,人文教育才有望出現。

我們盼望,在可見的將來,看見沈教授你身體力行,為逸夫,為中大,為社會貫注更多人文精神,做一個堅守信念,明知不可為也為之的中大人。共勉之。

註(1)http://www.cuhk.edu.hk/shaw/files/speech080215c.pdf
聯絡人:中大學生會社會幹事周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