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訣別陳蕾氏的琴箏

考評局宣佈,將在零七年為會考中文科作大改革,取消26篇範文,加入聆聽、說話能力、綜合能力考核及校本評核。另外也不會再用拉curve的形式去定等級,取而代之的是水平參照的方法。

說 起取消那26篇範文,相信不少人會鼓掌支持,尤其是當年曾被《聽陳蕾士的琴箏》和《弔古戰場文》折磨過的朋友。記得當年被黃國彬老師那些水禽白露弄得頭 昏腦漲,心底不知咒罵了多少遍,最終還是放棄了,轉攻其他『熱門』題目。說到尾,對於莘莘會考考生,最重要的還是考好會考,策略上必定會『貼』一些、放棄 一些,全取決於該課文的熱門程度和困難程度,一切充滿經濟效益考慮。

即使如此,那26篇範文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深刻的回憶。直至今天,我 仍能背出《曹劌論戰》和《出師表》;《再別康橋》和《將進酒》也是我相當喜愛的詩。 《范進中舉》和《孔乙己》,當時讀得有趣,越大越感受到當中的動魄驚心;《請客》叫中國人苦笑、《唐山大地震》卻讓世人泣血。這些都是好文章,要求一個受 過中學教育的人讀過這些文章,絕不為過。

只是,當閱讀只是為了考試,不但成了一項苦差,也令老師、同學和考試局一同鑽進牛角尖。對於課文 過分細緻的分析、『作者已死』的想當然式推想、還有那些千 篇一律的模擬問題,和費盡心思去避開這些模擬問題的鑽牛角尖問題,簡直令人瘋狂。瘋狂的原因不在文章本身,而是在制度之中,治本的方法是為學生創造欣賞中 文的空間,將範文全取消的做法卻是因噎廢食。

考評局的想法是取消了範文之後,由老師視乎學生的程度和喜好,自行找尋適當的教材。用意當然良好,可是將重任全放於老師的肩膀上,加上沒有了範文,要找與課文相關的分析和評論則要大費周章,也令教學事倍功半。

閱讀始終是學習語文的基本。沒有閱讀帶來的紮實根基,寫作和說話必然枯燥無味。對於課程改革,我始終認為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範文的數目和在考試中所佔的分數,另加老師自行度身訂做的教材。將範文全部取消,訣別的不只是陳蕾氏的琴箏,恐怕更是學子們接觸好文章的機會。

延伸閱讀:《教育:我看到你,轉身而去(談零七會考中文)》

http://blog.lamfai.net/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或這個網站辦得不錯,請捐款支持我們吧!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