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精選:佈道性炫耀-福音教會的新道德

以下一篇文,相信講出了不少非典信徒想講又不敢講的心聲。真係希望基督徒唔好以為響街度捉一兩條友,同佢講一次某本(過份簡化的)小冊子的內容,就以為自己響度傳緊福音。耶穌唔係要來講的,而是要基督徒跟隨的。

佈道性炫耀:福音教會的新道德
古斌

道主義,可說是福音教會一個十分重要的身分認同。
一所聲稱是高舉福音的教會,若沒有把勞動力和資金投放在群體的擴張上,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管你怎樣拉闊和拉長福音的定義,衍生出社會關懷、敬拜讚美或是
禱告大會,強調福音的擴張,一直是福音主義的自我定位。因此,隨著教會群體的消費轉向(筆者稱之為「消費福音主義」),在佈道主義的旗幟下,亦漸漸孕育出
一種新的屬靈情操。

一杯涼水變成一個品牌

  當我們為別人做了一件好事,我們會說,這是基督的香氣,是聖徒的品格,是天父的感召。可是,今天我們不會停留在此,我們還要問:別人怎知道你是基督徒?別人怎不會錯認這僅僅是一個好人?結果,我們不只要做好事,還要告訴別人:這是基督徒作的。

  佈道主義一種新的關懷是:所有的善行必須被認出,而且,必須被認出是某一隻品牌,一隻基督教品牌,恐怕它難能可貴的佈道價值如螢火蟲的光芒墜落,白白浪費了。我們漸漸相信有一種炫耀是有神聖價值的,那就是佈道性的炫耀。

  從此,炫耀成為一種新道德,是信徒們應當盡心盡性盡力去實踐的新律法。相反,錯失炫耀,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新遺憾。遺憾,再不是無份於伸手給出一杯涼水,而是在給出涼水後,忘掉了告訴對方涼水的品牌。

  在評估佈道主義的新轉向時,我們必須小心分辨出在這個詞底下的物質性轉變,才不至於把目前進行的活動與早期的佈道運動相提並論,然後以聖經的篇章對這些活動祝聖。

為了讓信仰在世人眼前更顯炫耀……

  在佈道主義流變成今日樣貌的過程中,至少有以下三種物質性的新發展:

  一、偷窺技術的進步:善長講論虛擬的文化理論大師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就曾戲稱整場波斯灣戰爭根本未發生過,因為絕大部分的美國人對這場戰爭的回憶,完全是電視顯像!就是軍事設備,已足以容許軍隊在
顯示屏上偷窺敵人,在全不受對方威脅的遠距離攻擊對方。同樣,今天的福音擴張技術,完全是一個資金的問題。傳佳音報喜訊,已經是一回可以不留下腳蹤的事
情,佈道的肉身與佈道的符號可以完全分開,複製技術足以將指涉福音的符號流通倍增。

  二、符號流通的飽和:佈道主義的擴張邏輯,是讓公共空間繁衍大量指涉福音的符號,不難想像只要有人願意投下資金,大可以買下天氣報告的廣告贊
助,在黃金時段誦讀聖經金句,讓公共空間流通著福音(其實只是指涉福音的一堆符號)。可是,跟馬禮遜來華的日子不同,今天公共空間早已飽和了大量的符號和
亂碼,包括文字、聲像和運動影像;符號多,意義就攤薄,擴張主義是否需要重新反省?單單生產符號(或大手收購符號),再注入公共空間,就像在本來已混濁不
堪的海底,拉出一大堆五顏六色的字塊,「耶」、「穌」、「愛」、「你」四個字塊在海床上的字塊崗激起發臭的碎片……

  三、佈道的反身性(reflexivity)。從前佈道是跑到未知的遠方,現在是一場宗教旅遊;從前的佈道是被遺忘的,現在則是展現,不只宣
揚,還有自我宣揚;從前是攀山般的遠征,現在的遠征有攝製隊隨行,以多角度捕捉驚險鏡頭,留住美好回憶。現代人的特色是他發現自己,他在鏡像中看見自己,
他甚至戀上鏡像。佈道,不只是對別人有意義,還是被看起來我做的很有意義。這裡可以重新解讀佈道工作中報上決志人數的必需性:因為,沒有報告就像沒有發生
過一樣,我們都害怕自己好像沒生存過一樣,我們都害怕所做的好像沒發生過一樣。我們需要佈道,也需要被報道,需要記念天國,也需要製作特刊來紀念自己。

當「新道德」壓倒一切

  炫耀作為新道德,也是因為它在道德判斷上的壓倒性。在佈道主義的名義下,我們學會屬靈的炫耀,我們也學會屬靈的掩飾。例如「朋友佈道法」之類的
東西,微妙地把朋友異化,使朋友失去它本真的意義。做朋友總是在計算何時對方「早日信主」,朋友讓位給真正的關係──佈道對象。

  也許是對「全然敗壞」這教義的誤讀,佈道主義的領袖們常有一個信念,對於罪中無能的人,我們有權做一切「為他好」的事。作為在恩典中重獲自由的
人,我們自覺有權為了拯救罪中的無能者,做甚麼也可以,包括哄騙、誘惑及偽裝,就像一個殖民地統冶者的大愛一樣。因此,我可以半瞞半哄的把朋友騙到一個名
不符實的決志大會中;也可以用市場學上各種打動慾望的手法,為要把更高層次的好東西送到對方口裡;我們也可以偽裝各種身分,時機成熟時就表露真身。

  事實上佈道主義的炫耀性,跟殖民地統冶者信奉的帝國主義不無關係。在炫耀的情操上,我們找到一種極具侵略性的屬靈觀,一方面這種性格毫不客氣地
搶佔頭位,一方面又把這種進攻性格賦予神學意義,如此,屬靈自然就是最榮耀的,屬靈自然就是偉大的、顯赫的、優雅的,見證著一種帝國主義的熱誠,張揚上帝
的帝國將臨。

炫耀邏輯與十架尋問

  擁抱炫耀的人,有一件事必須認清:上帝所炫耀的是十字架,是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痛苦與死亡。當保羅面對哥林多城榮耀神學的潮湧時,他同樣把一切
上帝的在場收歸在基督的十字架上。當佈道主義要求一勞永逸的注釋時,當佈道主義要求注重符號的流量時,十字架抗拒理解;相反,十字架不可理喻,它是「點
解」,不是理解,要求我們停駐去問「點解」。

  後現代思潮裡極富爭論性的思想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他在晚年談起禮物,因為他相信禮物可以說明他所提出的解構。他所說的禮物,抗拒交換經濟的邏輯,對於收禮者及送禮者,這禮物必須不被指
認為禮物,必須不被認出,因為一旦認出,禮物便會被回禮而消解,遙遙呼應著耶穌的名言:行善時左手不要叫右手知道。

  但筆者想,禮物是注定要被認出的,並且要求回應,只是跟交換經濟不同,禮物的溢出是不能用回禮來對沖的,它永遠回應不盡。禮物在無盡的過去裡呼召回應,而你是報之不盡的;因為禮物的意義無盡推延變異,你只能回報的是它某一段痕跡。

  在困乏中的一杯涼水,是不能回報的,可是,涼水的品牌,卻是可以償清的。一旦涼水變成一個品牌,它的意義便是有限的,因此總是可能還清的。炫耀
的問題是,它要求把意義固定(否則不能複製和流通),愈揚愈淺,愈談愈窄。相反,耶穌是在默不作聲中洗門徒的腳,他也沒有在十字架上趁機講解救贖論。

  永生的意義,要求我們用肉身去書寫,那時候,並不說話。

(本欄每月第一週刊出。分題為編者所加。作者網址:http://home.netvigator.com/~kudani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