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偷樹偷鐵自由行突顯香港困局

香港困局又關偷樹偷鐵事?

真係講都唔信。今早與島上掃地阿姐閒聊,才知道近日島上來了偷樹黨,怪不得水警日夜巡邏。下午跑到盧鬚城暢泳,途中遇上兩名男子形跡可疑,在樹林中打量着一棵樹。偷樹黨通常有「架餐」在身,我不敢造次,只停在路上凝望,然後搭訕,這兒上面沒有路,下面才是正路。兩名男子操着非港式粵音之吾以對。後來碰見巡山警察,他們說已搜過這兩名男子,自由行,身上沒有武器,也拿他們沒法。回家途上惦念着那棵樹,看來是凶多吉少,只待一個無人的晚上,同黨便會帶齊「架餐」開工。其實南丫鳥因為石質關係,樹木不多,想不到這也難逃一劫。

思想起來,自由行為我們帶來了什麼? 又或者,我們為自由/行帶來了什麼?

~~~~~~~~~~~~~~

龍應台周前的「為什麼燈泡不亮」,引起不少迴響。張炳良便在信報撰文「走出香港、打破孤島性格」(5月25日)

「[……]從前的香港人身份,建築於否定或看偏中國大陸人之上,就算踏入九七之過渡期,香港身份模糊也好,雖政治上任人擺布,但經濟上尚可稱領導中國現代化,為大陸走進世界必經之門。香港人不能像上海人般看待地方與中央的關係─既重視本地特有傳統、利益及追求,但也把芋城市定位於全中國,而來自上海的政經人才,也可跑遍全國,及在中央政府辦事,影響國家政策,頁貢獻上海經驗。」

張炳良於是得出病因在於:

「[……香港]把本土事物無限放大。正因為港人要全力維護一香港,因此其國家觀、國民身份,及國際視野統統都被此主流意所邊緣化及瑣屑化,「香港」才是最重要。」

我認同因為九七前的身份危機,令致對本土事物無限放大,並且造成災難性的大香港意識(見諸居港權事件與種種歧視問題)。但香港回歸後,給定位為經濟城市,沒有文化的主體,難以回饋大陸-國家,亦是近因。

黃世澤在「促進旅遊業 改革旅發局」一文(信報5月12日),亦觸到同樣問題:

「旅發局所推廣的香港形象,其實由英治殖民年代,並無太大改變。都是推銷香港所留存所謂「中國文化特色」,以及「購物天堂」形象。對外代言人,永遠都是成龍,並沒有其他人。」

「而近日內地因連戰、宋楚瑜訪問大陸引起的中華民國熱,香港作為國民黨的搖籃,應該打鐵趁熱,重點推廣所謂「中國革命史」遊,包裝中西區到紅樓一帶,與國民黨有關的各式熱點,招徠遊客。」

(還有忘了一則有關自由行行程的報導的出處…)

自由行應展示香港生活價值

自由行把國內同胞看成只是消費者,把香港塑造成別無他想的購物天堂。自由行沒有向同胞展示自由社會的核心價值,沒有展示建基於法治與公義的公共領域生活信條,尊重公物與個體自由「民風」。於是順着遍地黃金的「自由」邏輯,偷鐵黨偷樹黨順勢而來,這是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而要令同胞明白解香港文化與核心價值,卻又離不開自過渡期開始的種種政治經歷,正踏着國內語論禁區的敏感地帶。越過當下的文化政治情狀,回到革命過去的想像,只是自欺欺人的同根同種想望。澳門有《澳門朋友帶你遊澳門》,我們這些香港文化人,與其詬病旅發局,何不想想也搞一本香港指南?從吃喝玩樂喪賣之餘,讓自由行認識香港生活價值。一國之中的兩制不只是政治體制的衝擊,要減少「一國」進程的陣痛,得要在文化上互相尊重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