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城市文化: 從班房走出去

文/himhim

星期天的下午, 沒事做的下午。

早前從inmedia網站內得知李歐梵教授親臨分享, 雖未看過李教授的書, 但正是小弟感興趣之題目, 故突意到kubrick打聽一下。一開始李教授便談及香港的混雜式文化(hybrid culture), 自然少不了近期的「文化清洗」計劃, 如利東街、喜帖街、中環警署、迪士尼、大嶼山發展計劃, 以至較大迴響的西九。 拆掉的不單是「舊」的建築物, 也同時拆掉了不少居民的集體回憶(collective memory)。這些回憶是香港文化的遺產。 誰奪去這些回憶? 是政府? 是地產商? 而甚麼取締了這些「舊」的東西去代表香港? 是宏大先進的mega tower? 是一個代表香港文化的一個西九地標? 香港文化是opera? 文化等如藝術? 如李教授提議, 在迪士尼旁以香港傳統「大排檔」環繞又是否可能? 現時香港的城市發展的「一樣性」(standardization), 抹煞了香港的混雜多樣性(hybridity)。

他也提及香港後殖民的問題, 英國政府遺留下來的官僚式管治, 文化保育從來不是英國政府關切的項目。及至現在特區政府也沒有這種視野。同時李教授以澳門的後殖情況作對比, 指出葡萄牙殖民政策的不同之處, 一種真正hybrid的culture, 飲食、宗教傳統成為了一種傳承, 但可惜賭場的興起及擴展也成了澳門的文化保育的一大障礙。

他指出文化及商業並沒有必然的衝突。香港政府若能保留及翻新已有的文化根源, 再加上民間聲音的參與和影響力, 能夠做到社區文化的re-invasion, 加上本身香港的混雜性, 是可以成為很有吸引力的城市。

在繁忙迫人的生活中, 李教授提到不少培育香港人文化價值觀的方法。但筆者在李教授的分享當中主要聽到的是一些需要有一定資本(不論教育、資訊、藝術等)的文化價值。筆者第一個想法是: 香港人口當中, 有多少人能有能力去選擇、認識這些「文化價值」? 難道「文化價值」也只是一部份人所能享有的嗎? 難怪有很多較基層的人士被冠以「冇文化」的稱號。 其實他們也是香港的一部份, 他們的需要卻看似沒有被考慮。

而另一方面, 當日亦談及到大學生作為社會的良心, 知識力量的集中點, 透過年輕的力量去關心社會, 推動民間參與, 本是其中一群有影響力去表達社會意見的群體。但是現今一代的大學生欠缺社會責任感, 或者認為「社會責任」也是經濟主導, 賺到錢, 改善經濟(自己的經濟), 便是負了社會責任。當天也有不少大學生提到一般人、 甚至大學生本身對人文學拜的輕視, 教育界及政府的不重視。 如此市場主導的大學教育將使人們對「文化」的重視愈來愈低, 連特首政綱中「文化」兩字也可不提。 這現象見於主流社會中, 一種「沉默文化」主導了香港社會, 一般想法是如何賺錢, 出聲罵政府也是為了個人利益, 而面對不公平, 有疑問, 卻不會問, 問了, 也做不了甚麼。 一種無力感和冷感, 是一個「高度發展」、「亞洲國際大都會」、文明城市的悲哀。 (關心社會的人不是沒有, 但筆者非正式的估計, 這些組織、大學生、教授、各行各業人士, 仍是社會的極少數, 而且看似「做來做去都差不多是那一些」)

小插曲:
今天下午無聊地在kubrick外坐了一會兒, 抽根煙, 有一位三十歲左右的哥兒坐過來, 要了一根煙, 大家閒聊了一會, 得知他是露宿者, 他訴說自己如何行差踏錯、「入冊」、獄中辛酸、失去工作、老婆等, 言談間了解多一點他們是如何生活的。 一會兒的分享後, 他道出了他與我談話的目的(可能不是唯一目的)---討錢買食物, 最後我還是給他買了一個飽, 他再和我「吹水」, 最後向我拿交通費, 我抵不了他的難纏, 給了他幾塊錢, 他轉頭又問我多拿錢買煙! 我當然拒絕並離開了。

這件事令我想起我早前做cultural research的功課時有關自己選擇的題目---露宿者, 這次經驗和我參考過的書目、政府統計數據及自己不多的田野考察經驗有所不同 (這裡不詳述有關露宿者, 有機會再分享)。
 
我想point out既係: 他們是streetsmart! (可能也是我太大膽, 太笨吧)

他們的故事並不是全部和我們想像或從教育/媒體, 甚至政府所講的一樣。

文化也是如此。 只要我們不單是跟隨學習、工作、消費的生活循環, 多一點留意身邊事物, 多一點參與、關心,自然有另一番的生活體會。

尤其是大學生, 請走出課室, 生活就是文化!

讀者回應

會否是另一種disappearance

當日,李教授說到他覺得可以把大牌檔搬到一堆,然後變成旅遊區之類。這種說法我並不同意。如此的話,也就沒有了locality。我覺得這樣做,只會變成Abbas所說的disappearance

-- 洛謀 於 June 15, 2005 04:42 PM

(按此看回應全文 | delete)
Chinese, not British.

Chinese don't care about the old buildings and heritage, but British do care!

It is the mentality of Chinese which
prefer new things to the old ones. Re-built structures are accepted by
Chinese in general, but definitely not by British. I don't think the
governance of the British has played the major role in this stupid
'de-cultur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I believe it is the 'money comes
first' mentality, which does not appear so generally in Macao, that is
the major force.

-- Frostig 於 June 15, 2005 06:28 PM

(按此看回應全文 | delete)
李歐梵fan可周末可以港大聽研討會

http://jmsc.hku.hk/events050617.asp
周日的圓桌討論,我也會到場。

-- 梁寶 於 June 15, 2005 11:37 PM

(按此看回應全文 |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