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擁抱言論彩虹 資助獨立媒體

[文及圖/葉蔭聰]

你可能每天用六元買一份香港的日報,但你會否每天用一元資助獨立媒體?

如果連這一元也拿不到,我們也要想辦法,如果獨立媒體決定商業化,也許韓國Ohmynews是一個例子。

商業模式?

Ohmynews雖然由一位前社運份子創辦,但卻走了一條非常商業道路,靠著龐大的讀者群(約一百萬)及公民記者(數萬人),吸引商業贊助,例如Samsung這家在韓國具有壟斷地位的大企業,光靠廣告,Ohmynews每月的收入早已超過港幣千萬;此外,在韓國獨特的政治背景中,它還跟現任民選總統的政治派系關係密切,成為韓國一大報紙。

這大概不會是In-media可以走的道路,我們沒有能力當香港的Ohmynews,也不願意。

韓國有另一份報章,名為Chamsaesang,它的財政完全是另一模式,它由六百位NGO成員每月資助,共聘用了十七名職員,它有自己的記者,完全不靠廣告。

NGO模式?

Chamsaesang不依靠商業贊助,是它的強處,也是它的弱點,因為資金始終來自NGO,所以其方向早就由NGO決定了,媒體的內容非常以NGO為中心,有點NGO喉舌的味道,編輯對媒體的路線有頗為清晰的堅持,難以吸引年青讀者,而「參與式」的公民記者概念,更難在編輯審稿制度中發展。

香港的社運團體,當然沒有南韓這麼強,大概要找六十人每月資助,支持一位職員也有困難,而且,In-media並不把自己定位在「NGO喉舌」的位置,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可當記者,當評論人,我們也相信,網絡社群的互動交流力量,In-media並不希望編輯成為審定路線裁決者,我們比較願意能成為一個多元言論的平台。

錢從何來?

但錢從何來呢?這是我們一邊維持這個網站,一邊在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現在每月籌得款項平均只有幾百元,對每月五百元的維站維護費用勉強可以負擔,但直至現在為止,我們已花了近兩萬元在系統搭建上,現在最重要的財政支持,主要還是靠開始時幾位編輯自掏腰包的錢,也包括一些友好的捐助。

至於聘請職員,使工作做得更好,是我們的夢想,卻一直無法實現。

每年七一遊行,讓我們體驗強大的公民力量,一個強大的公民社會,需要民間媒體,民間媒體也需要公民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希望各位能出一分力,支持In-media!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或這個網站辦得不錯,請捐款支持我們吧!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