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只剩2萬還搞下去?

文:陳景輝

第3年七一大遊行有2.1萬人參與,與前兩年比較,人數無疑少了很多。正因如此,今年主辦單位和遊行參與者並沒有如過去兩年般受到各方鼓勵,反而惹來一盆又一盆迎面而上的冷水:人數只剩2.1萬,市民參與的熱情明顯大不如前,七一遊行的力量正在潰散,來年還有「搞下去」的必要嗎?然而,七一遊行的力量是否真的兵敗如山倒?又,要是遊行人數沒能達到03年的水平,七一遊行是否就可有可無,它的意義是否只見於遊行人數的多寡?

首先,今年七一並沒有真的兵敗如山倒。只要你能把目光放長拉闊到03年前,你會發現歷年七一遊行的參與者,多數是數十人至數百人不等。例如98年的七一遊行,在江澤民訪港慶祝回歸一周年的情况下,遊行人數也不過是50;又或是99年的七一遊行,經歷了人大於6月26日首次粗暴地釋法,人數還是只得500:甚至是,02年的遊行人數亦只有零星落索的400。換言之,今年上街的2.1萬人,足以證實七一之火並沒有殆盡,反而在冷清的政治氣氛底下繼續發亮發光。

其次,七一大遊行作為香港人的集體記憶及政治啟蒙經歷,它的意義不應只由每年的遊行人數來決定。近3年的七一,說明了港人不再是政治冷感的經濟動物。港人要當家作主,這訴求明顯反映在05年今天新特首剛上場已有2萬人上街,而董建華在98年七一的時候才只有區區50人,換言之,港人在03年之後的政治意識已大不一樣。

為了讓我們有更多信心和動力追求更民主的社會,我們需要保護這份七一認同。正是因為七一事件的出現,為我們的公民社會帶來了很多新嘗試:網上獨立電台及網上報紙如雨後春筍,也有如中學生聯盟和七一人民批等新一代青年組織的誕生,更別說23條的擱置和董建華、葉劉淑儀下台的成就。03年後發生的這一切,均驗證了七一事件激發出港人改造社會的熱情。

讓七一成為精神泉源

引述美國哲學家理查羅蒂的一句說話:

「那些要國家民族奮發向上的人必須告訴人們什麼值得引以為榮,什麼應該引以為恥。他們必須把國家民族的過去及其優秀人物的事迹作為激勵人、鼓舞人的故事講述出來。」

他試圖提醒我們,一個追求理想的社群,需要形形色色的、關於她的理想故事和形象,來作為精神泉源。正如在經濟方面,傳說李嘉誠先生單憑個人努力穿膠花成富豪,它是否真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轉化為千萬港人積極投身經濟生活的原動力。同一個道理,在政治方面香港並沒有超人故事,但我們有每個平常香港人所締造的七一遊行。

要是港人希望落實真正的民主,我們便需要更多能激勵人、鼓舞人的故事,讓爭取當家作主的熱情不致消亡,讓七一的集體記憶繼續照亮香港的民主路。

《明報》

2005-7-13

te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