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東亞現代化的死胡同(評《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之一)

自小不愛歷史教科書,卻很喜歡中學的歷史老師,他們都是講故事能手,長大後,雖不唸歷史系,卻愛閒來讀歷史書,但歷史教科書始終避之則吉;但最近,我卻啃了一整本歷史教科書,想來也覺不可思議。

這本書名為《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一個多月前不少樓上書店還找不到,這兩三個星期則隨處可見;此書由三國學者合作編寫,而且,外交色彩很重,長長的副題說明一切--「以史為鑒 面向未來 共同建設和平與友好的東亞新格局」。

我對中國近現代史尚算熟悉,日本的則略知一二,至於韓國,則是近幾年才開始提起興趣,所以書的開首的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的部份,既熟悉,又陌生,有幾點值得談一下,更可以評論一下。

由於此書以三國作比較,更能突出三國的關係與異同,讀過第一二章,最令我覺得感慨的,不是中國的苦難,日本的強盛,而是韓國面對所謂「現代化」的無奈。

中學讀歷史,老師雖然故事講得出神入化,可是,很少理論概念,長大了才學會「打造國家」(state-making),是現代化的重要過程,而且,軍隊又是很重要,一些西方史家更有「製造戰爭」(war-making)之說,在十九世紀殖民主義年代,以及東亞的區域裡,更是如此,各種現代化企圖,是為了對抗西洋列強,要對抗,軍事力量必不可少。

美國人在二次大戰戰後奢談現代化理論,說甚麼文化呀,民主呀,教育呀,經濟呀,對十九世紀的現代化論者來說,總不及軍事力量來得貼身。從前有人說洋務派只談船堅砲利,不及維新人士談制度,談政治變革,更不及辛亥革命的徹底。

這種說法其實忘記了,種種失敗,都跟軍隊及戰爭有關,洋務派所謂「失敗」,最能體現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維新失敗,不是都說袁世凱投靠榮祿及慈禧以至失敗嗎(後來有史家認為,袁世凱責任不大)?袁世凱就是管兵的;至於辛亥革命,其實關鍵在於全國地方軍事勢力瓦解清廷的控制,不得不放棄大清江山,而不是「革命」真的比「維新」及「洋務」更厲害,否則,為甚麼孫中山要把總統讓給軍事力量強大的袁世凱?

中國在這個混亂的年代,有著各式各樣的類近現代化的軍隊,雖然沒有統一政權,但總有各種軍事及政治嘗試,但韓國根本沒有甚麼機會,按《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一書所說,十九世紀末,李朝政府的軍隊似乎還很弱(原因為何,我沒有答案),1894年發生的東學農民起義,要請求清政府派兵鎮壓,我在別的資料看到,袁世凱還未當當大官時,便在這時到過朝鮮,幫忙朝鮮練兵。

而著名的甲午戰爭,其實跟朝鮮很有關係,因為日本早已想控制朝鮮,最大阻力就是清朝,所以,當清朝軍隊進入朝鮮時,日本便向朝鮮派兵,威迫李朝跟清廷脫離關係;同時,在黃海突襲中國艦隊,而日本陸軍也進攻守衛平壤的清兵。

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無法再協助朝鮮軍事現代化了,清朝勢力從朝鮮徹底撤退,而在十九世紀末,朝鮮王朝根本沒有機會自己進行軍隊現代化,便開始受到日本殖民了。

打造戰爭機器,是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上半期東亞三國的現代化主要手段,中國雖不至於亡國,但各種軍事上的努力都幾乎是失敗的,混亂了幾乎一百年,朝鮮則幾乎沒有多少機會,便要俯首稱臣了,受日本殖民主義壓迫;至於日本,當時固然是戰勝國,但軍事力量的強大,卻產生了一大堆有政治力量的軍國強人,鎮壓國內異議聲音,禍及以至太平洋地區(包括日本國內),這又是否成功的現代化之路?

回看世紀之交的東亞現代化,其實是西方殖民主義引起的現代化,軍事行頭,血腥恐怖,而且,似乎沒有甚麼出路,戰勝戰敗,都是一條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