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把台灣帶到那裏去?

香港身處兩岸之間,對兩岸認識,過去從來都有優勢,皆因資訊流通,言論更為開放、發達。但這種優勢已漸次轉為劣勢。一來因為兩岸新聞和言論自由已有急速進步。二來是香港縱有資訊自由,但分析水平卻嚴重不足。

一方面是研究差,另一方面也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受既有立場偏擺。香港傳媒人都有親泛藍傾向,先不論對錯。但其一廂情願,已經到了令人失去分析台灣情勢的能力的地步。

或者只有偶爾的來自台灣本土學者的分析,才讓我們知道如何不要將分析通通放在統獨框架之內。或者,這樣我們才可以認識到,台灣政治的困局和危機在那裏。

---------------------------

泛 藍聯盟奪得114席成為國會多數黨,泛綠聯盟只有101席,與上屆相較,沒有成長的象。國際媒體用「統獨對決」形容這次選舉,北京學界則以選舉結果象徵台灣人民的「反對台獨」。其實,台灣立委選舉與總統大選的性質還是有所不同,國家認同與統獨走向的議題並不會絕對主導選舉的勝負。不過由於台灣獨特的政治環境與政治文化內涵,讓這次立委的選舉,還是染上了一些與統獨有關的色彩。

茲舉例一二說明如下:

第一,陳水扁選前鼓吹「新憲法運動」,期待在06年之前完成制憲程序,是希望以國會過半為前提。另外他自第二任開始,採取了一連串「本土化」與「去中國化」措施,加上選前要將外館與國營事業全面「正名台灣」的承諾,也需要民意支持來背書。但在陳水扁主導下的民進黨,並沒有在立委選舉中有大幅斬獲的成果出現。以立法院席次來說,結合台聯力量後並沒有過半當是民意反彈浮出水面的象。此外在面下有關民進黨本次得票率經過4年執政還是成長有限,則是另一種潛在的發展隱憂。

藍營佔多 也不能阻台獨傾向

第二,標榜台獨正字標誌的台聯,雖然在選舉造勢拉出近20萬人前來支持「制憲」與「正名」的運動,看起來似乎有直迫民進黨取而代之為台灣深綠代言人。但大選結果則顯示它不但立委席次12席較上屆跌落一席,而且選民支持人數也比上屆下降5萬,只有75萬人。台聯主席黃主文辯稱這無關於該黨推動的國家認同運動。但仍然無法釋疑外界困惑的是:難道台聯4年來推動的台獨理念,再加上李登輝的全力拉抬,竟然沒有一點成長空間?這是否意味台灣人民在追求政黨輪替與社會變遷之時,並不涵蓋「國家認同」改變的背書?

第三,藍營勝利,固然標誌其政治主張的勝利,但仔細琢磨下,還是沒有看出是因為泛藍大陸政策突顯所致。在整個選舉裏,我們看到的是綠營不斷在主導議題,從「黨徽」到「正名」訴求,藍營則是一直被迫在因應綠營拋出來的燙手山芋。因此,泛藍在未來3年即使控制國會,到底會在「財經政策」上予以制衡,還是在「對外與大陸政策」上能予創新,恐怕相信後者的人士會失望更大。其實,過去4年半以來,藍營一直是國會的多數黨,但無法阻止陳水扁與泛綠聯盟的台獨傾向則也是事實。

-----------------

邵宗海   明報2004-12-13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