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鄒頌華《從絲路的盡頭,開始》/伊朗篇(下)

18.戴上頭巾後

真主曾降示穆罕默德:「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除非對她們的丈夫,或她們的父親……」──《古蘭經 24:31》

我從亞塞拜然的亞斯特拉(Astara)邊境出關時,看到過境的婦女們紛紛從手袋掏出頭巾套在頭上。

我將要踏入伊朗──古稱為波斯的地方:一個堅守伊斯蘭律法和傳統、視古蘭經為個人一生行為指標的地方。不論你是否穆斯林,只要你身在伊朗,就必須遵從真主的啟示,包括衣著,這點女士尤其要注意。

除古蘭經外,伊斯蘭的另一部經典《阿布‧達伍德聖訓集》(Abu Dawood Hadeeth)對婦女的服飾有更詳細的闡釋。傳說有一天,穆罕默德的女兒阿斯瑪來到他面前,身穿一件輕薄的紗外套。穆罕默德對她說﹕「阿斯瑪呀!女孩子到了有月經的年齡,穿衣服就不應當有顯露了,除了這裡和這裡。」穆罕默德說最後那話時,用手指著面部和雙手。

穆斯林婦女裝束的原則有三:第一是遮蔽;第二是不展露身段,除了手和面部外;第三是不可閃光耀眼、爭奇鬥豔。以上原則,都是要防止挑起男性的邪念。

不同的伊斯蘭國家對這個尺度都有不同的限制,如塔利班時期的阿富汗就是一個極端。女士們須穿上罩袍(Burqa),從頭到腳沒有一分寸能暴露在陽光之中,看不見她們的身影,也看不見她的眼神,行蹤如鬼魅。

至於伊朗呢?雖不如塔利班苛刻,但也不見得寬鬆。女士們有幾個選擇:

一、是戴上查達爾巾(Chador),那是一幅從頭披到腳的黑色大方布,將整個身體的形態都遮蓋,只露出面部或眼部,穿著時必須要用雙手拉著前襟或用牙齒咬住,好使它不掉下來。通常穿戴查達爾巾的是上年紀的婦女,看起來像黑色的聖母瑪利亞。

二、是披上面紗或蓋頭。面紗主要覆蓋頭部至胸部,而蓋頭則是一個頭套,通常是藍色或黑色,一套在頭上,就將頭髮和胸口遮蓋,只露出面部。

三、是頭巾。這最方便,色彩也較多,不過也最危險。只要打結鬆了,就掉下來,露出頭髮。不過年輕人通常都選戴頭巾,畢竟最不費勁,而且款式多,配襯衣服也較容易。

我也不例外,拿出早已預備好的頭巾。我沒有怎麼練習過正確的配戴方法,用起來時有點狼狽。我束起頭髮,然後把頭巾往頭上繞,確保它把髮尾遮蓋,並在下巴打結。還有,我在背包中掏出那件韓國女孩所贈的黑色長袍,忍受著酷熱把它穿上。

這種裝束是否如真主所言,能夠保護婦女不受侵犯,提高婦女的尊嚴,就真是見仁見智,至少我不曾因為穿上短袖衣服和短褲而感到尊嚴受損。不過現代社會將女性身體商品化也是不爭事實,加上近年纖體瘦身成風,將女性身體加以標籤,確是對女性尊嚴帶來不少衝擊。

雖然土耳其和亞塞拜然同是伊斯蘭國家,但她們已因凱末爾和史達林而不再嚴格堅守古蘭經的規條。伊朗也曾步土耳其的後塵,出現過宗教世俗化的時期,而且曾是美國的親密朋友。不過自七○年代巴列維王朝倒台,由精神領袖霍梅尼(Ayatollah Khomeini)重新掌權後,全國推行伊斯蘭復興運動,一反過往巴列維國王的親美政策,伊朗政府更視西方文化為洪水猛獸,所以全國都找不到麥當勞,找不到可口可樂,找不到CNN;只找到一個又一個霍梅尼的肖像、打倒美國的口號和黑袍飄飄的身影。

來到伊朗,一切都要重新適應。遵守伊斯蘭律法,外國人也不例外。

德黑蘭雖是伊朗首都,但沒有什麼文化歷史,最輝煌的文化遺產,一一都留在伊斯法罕(Isfahan)。街上所有的道路都擠滿車輛,汽車司機毫不客氣地搶道,越搶越擠,弄得廢氣熏天。到中午時分,烈日當空,我身穿黑袍裹著頭巾,汗流浹背,感到特別難熬。

我好不容易在一個陰暗的街角找到一所小食店,走進去避開豔陽,也吃點東西。

可惜,菜式叫人反胃。店內的玻璃櫥櫃有製作粗糙的三文治、漢堡包,還有又硬又乾的牛肉和羊腦;他們沒有礦泉水或白開水,只有可樂和芬達,而且都不是原廠正貨。

我最初以為只是個別的店才有這種低水準製作,怎料在伊朗的一個月裡,我都沒有吃到一餐像樣的。他們的美食都僅限於家中製作,在街上的餐廳只提供叫人倒胃的快餐;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們獨有的「抗美文化」。他們要告訴你,美國做到的,他們也做得到。所以他們有自己的漢堡,連包裝紙也跟麥當勞差不多;而且,就連國營電視台的英語新聞廣播也名為INN,與CNN抗衡。

他們既要與美國對著幹,但又有抄襲之嫌。官方反美,但民間親美,骨子裡其實沒兩樣,還不是對西方文化認同的不同表現方式?

我曾接觸過一些伊朗的年輕人,他們都問同一個問題:「美國人為什麼不來?我們想跟美國人做朋友!」要知道,美國人拿伊朗簽證,就跟伊朗人要拿美國簽證一樣困難。伊視美為「大撤旦」,美斥伊為「邪國軸心」,勢不兩立。

但是,美式文化在伊朗卻愈禁愈紅,真正的美國貨不能進口,民間唯有自己製造,算是一點安慰吧。而官方的反美和抄美就更好笑!INN女主播滿口美國腔的英語,你若閉上眼睛不看螢光幕,根本就分不清那是INN還是CNN。瞧!你有的嗎?我也有,你又有什麼了不起?

也許,西方文化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它在不知不覺間,已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舉個例,雖然麥當勞和可口可樂不是我們的本土產物,但我們已不會視之為「舶來品」,而是我們飲食文化的一部分。當然,有些時候外來的文化甚至會取代我們既有的文化(這大概是伊朗衛道之士所害怕的),但更多時候文化交流可令我們本土的文化更豐富更充實。而且在全球化之下各文化之間的互相影響是大勢所趨,我們所要面對的是如何在各方的影響中鞏固和完善我們自身的文化,而非視外來的東西為洪水猛獸。

酷熱的溫度已令我精神不振。初夏的德黑蘭,並非熱不可耐,但我的身體就只有面部和手掌外露,全身都藏在最吸熱的黑色之中,差點令我中暑。

如果要用一種顏色來形容伊朗,那一定是黑色。幾乎所有伊朗女子,都是從頭到腳一身的黑,偶爾也有深藍色和白色的,但一定不會是鮮紅豔綠。

有人說,因為她們裹在黑色之中,所以更顯神祕迷人,更是性感;也有人說,黑色掩蓋了部分女性胴體的瑕疵,所以才會顯得迷人。

不論怎樣,伊朗女士們雖然已習慣這一身裝束,但我肯定不是每人都喜歡。在德黑蘭的地鐵,甚至是長途汽車上,我跟數十名伊朗少女交談,她們沒有一個說喜歡這種衣服,而只是無奈地說:「從小到大都穿這個,沒辦法,伊朗就是如此。」

雖然伊朗對男女都有嚴格的服飾規定,但有趣的是,我竟在德黑蘭遇上一個維吾爾族人,他做時裝生意,進口北京的女裝。難道從中國進口的時裝在伊朗會有市場嗎?

他自豪地說:「市場大得很呢!妳都不知道伊朗女孩有多喜歡進口的服飾。她們上街時穿得保守,但一回到家中,把袍子和頭巾一脫,便十分新潮,把最新款式的衣服都穿在身上。她們爭妍鬥麗的戰場是在家中!」

我想他此話不假。中國進口的廉價時裝當然還不能與歐美和日本時裝同日而語,但對伊朗女士來說,卻是十分時尚的選擇。後來我在往伊斯法罕的火車上與一些伊朗少女同一車廂,她們把門關上,便立即脫下查達爾巾,穿著緊身的襯衣,露出迷人的身段,我也不禁對她們說:「妳們性感得很!」

至於我們外國人呢?一下子要改變穿衣的習慣實在不容易。我曾遇上一個荷蘭女子,她來伊朗之前用床單反覆練習穿戴查達爾巾,練了一個月仍穿不好,走路像個跛子。而我呢?把頭包起來倒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偶爾怕頭巾不聽話掉下來。但在烈日下穿黑長袍則是個考驗。為了避暑,翌日我跑到德黑蘭西北的山區馬蘇里(Masule),以為會好過一點,怎知卻要更加步步為營!

山上確是涼快,而且馬蘇里也有不少風景優美的健行路徑,可惜的是,原本輕輕一躍便可以攀過的岩石,現在卻令我舉步維艱。穿上長袍後我看不清攀上山的石塊,正當我一手抓著樹根,一腳踏上前方的石頭時,後方的樹枝卻把我的頭巾卡住。眼看四下無人,我把心一橫,脫下長袍,繼續上路。不過我仍不敢解下頭巾,始終露出頭髮的女子太招惹,萬一遇上風化警察就糟糕,輕則口頭警告,重則驅逐出境,甚至入獄。

健行是最普遍不過的戶外活動,但在衣服的拘束下也變得艱難。我突然想到,伊朗有沒有女運動員?即使有,她們又能參加什麼項目?我又想,伊朗政府會允許轉播每四年一度的奧運,讓伊朗男士們看著那些露出大腿和手臂的游泳女將和短跑女飛人在螢光幕前跑來跑去游來游去嗎?

穆斯林把女性從頭到腳裹起來,是認為女性的胴體會令男性想入非非,也就是誘人犯罪,所以要加以隱藏。我和冒險家馬克曾討論過此現象,卻得出另一個結論:就是你越是收藏,越會引起別人的好奇心,越要看看黑袍裡面是什麼東西。換句話說,女士穿得越密實,越引起男士的慾望。而事實上,我和其他外國女性在穆斯林國家經常被非禮,但在其他沒有服飾規範的國家我卻不曾遇上如此猖獗的色狼。

馬克說:「正因穆斯林男子缺乏正常的社交去接觸異性,在極度的性壓抑之下造成扭曲,才會對非穆斯林女子想入非非,甚至毛手毛腳。頭巾和黑袍,不知是保護女性,還是害了她們。」

既來之,則安之。

我要學習如何將頭巾和黑袍,變成我身體的一部分。

鄒頌華@伊朗.相片集

高加索篇(下)

高加索篇(上)
《序》及土耳其篇(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