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盧子健:尋找鳥籠內的民主空間

貼文:fred

蘋果日報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2005-08-05

據報道,最近民主派召開「武林大會」,討論會否支持○七、○八年雙普選以外的民主化政改方案,結果沒有共識。

上述討論的命題,本身就有問題。首先,縱使民主化的步伐,未能做到一步到位的○七、○八年雙普選目標,民主派也沒有理由不支持政制民主化。如果民主派從來都只要求一步到位,當年就不會爭取「八八直選」(當時不是爭取全面直選,只是希望八八年立法局選舉有直選議席作零的突破);起草《基本法》期間就不會有「一九零方案」及後來與工商界、中間派協商產生的所謂「四四二方案」;甚至不應在九四年時支持港督彭定康的政改方案。

應討論策略取捨

民主派應討論的,是在策略上怎樣取捨:堅持改變中央的想法,否定去年的人大釋法並同意○七、○八年雙普選;還是在人大釋法的鳥籠內,尋找政制民主化的空間。

從種種形勢發展來看,要作上述取捨也不應太困難,因為爭取改變中央立場的想法未免太不現實。在人大釋法的鳥籠內,增加政制的民主成份,則是現實的選擇。

再下來的問題就是,在策略上民主派應該主動地爭取人大釋法鳥籠內的最大民主空間,抑或採取被動態度,只是等待特區政府提出政改方案後才再作回應。

與前兩條問題不同,第三條問題需要辯論。如果我們判斷人大釋法鳥籠內的民主空間實在太小,就不值得花精力去爭取,這是一個資源運用的判斷問題。

但人大釋法鳥籠內有多少民主空間呢?這個實證問題,是考慮上述判斷問題的理性基礎。奇怪的是,我未見到民主派認真地、有系統地探討過這個實證問題。

民主派過於被動

在公開輿論中,比較多見到的討論是:對政府可能提出包含一定民主化成份的政改方案,民主派應該怎樣回應。這是被動的策略,即是在未有經過實證研究和討論前,便先行選擇了不會主動盡力爭取人大釋法鳥籠內,所可能有的民主空間。

民主派的被動思維方法,結果是使民主派置於被動的處境,這並不偶然。民主派人才濟濟,為何會採取如此被動的思維方法?實在叫人奇怪。

民主派作出重要的策略抉擇,但在此之前,沒有嚴肅的理性分析,就叫人失望。這也許是為甚麼很多市民雖然較信任民主派能監察政府施政,但對他們不會寄予執政期望的原因。

推動各階層研究

特區政府用了一年多做政改報告書。在這段期間,民主派應推動學者、智囊、民間團體等,研究在人大釋法鳥籠內,有甚麼政制民主化的空間,再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一些鳥籠內的民主化方案。當年彭定康的策略,也是利用《基本法》鳥籠內所可能有的民主空間。中方可以不同意英方的政改方案,但公論並不認為彭定康方案違反《基本法》。

如果有了上述的「可行性」研究,民主派可以公開大辯論這些方案是否可取,又是否值得主動爭取;如何爭取、策略如何等等。可惜的是,民主派沒有下苦功走這條路,現在公眾見到的只是應否「轉軚」的辯論。再這樣下去,民主派的市民支持度再下降又可以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