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與其爭拗○七,不如公投西九

   從前很多人說香港人對政治冷感。自從九七以來,社會無復回歸前的欣欣向榮,政府接二連三的施政失誤,民主化步伐、廿三條爭議等,令港人普遍比前關心社會事務,這是一個可喜現象,有人甚至笑說這是特區政府的少數「德政」。可是,至現時為止,社會的討論議題大都被主流傳媒領導,對每個題目都只有三分鐘熱度,過不了幾天大家的注意力便轉移到下一題材,完全談不上有深入的討論。傳媒和政客為了配合市場所需,也就不斷尋找和製造新話題。

  誠然,一般人對時事接收的「頻譜」有限,要對每議題都有具深度的認識未免要求過高,但若繼續停留在此層面,市民的社會事務意識很難有進步。筆者有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建議,或許有助打破此困局:各泛民主派應暫時放下○七○八普選的爭議,合力炮製一場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公投。

  無論本港有多少人希望盡早實現雙普選,在人大釋法後○七○八似乎已是不可能的目標。莫說公投本身能否舉行及其認受性如何,很難想象就算舉辦民間公投可會產生任何實效。另一方面,政府現在推出的「西九」大計影響深遠,但民間意見憂心它變成一個「用廿三條方式推銷的數碼港」。

西九不涉政制敏感問題

  廣大市民對文化發展問題不大了解,計劃涉及香港最後一片價值連城的臨港地段,究竟獨特的建築設計是否會自動變成文化沙漠中的綠洲,或者點綴新一代豪宅的前院,還是只會是象徵市民對特區政府「恨鐵不成鋼」的又一個紀念碑?這些問題絕對值得廣泛、深入討論,而不只是看看幾個精致華麗的設計模形。衝擊「不可為而為」的○七○八公投禁區,只會繼續加深社會各界(包括泛民主派以內)的互相猜忌,甚至動搖市民對泛民主派的信任。倒不如集中政治、學界及傳媒力量,在「西九」上發揮公民社會的影響力,嘗試為市民做點實事,爭取一個為市民廣泛認同的方案。

  作為香港歷史性首度全民公投的議題,由於「西九」不涉及政制敏感問題,中方能介入的口實相較「○七○八」遠遠為低。港人正可借此機會,測試中央政府對介入香港事務的克制能力,以及特區政府「想市民所想」的誠意。中央及特區政府官員不是常常嘗試提醒港人應關注經濟問題嗎?希望我們真正關注時他們都會加以協助及尊重我們的意願。甚至從非泛民主派人士的角度看,讓市民集中討論「西九」,暫時把敏感的政爭炸彈拆除,賺取時間為下一輪的作戰做準備,亦不失為策略上可考慮之計。

  這也是一個大好機會去測試香港公民社會的成熟程度:究竟我們是否真的如特首夫人所說,只懂「投訴」,還是真有能力去了解社會事務,參與理性討論,以至能找到適合自己未來的路?換句話說,我們是否有能力港人治港?

  當然,要長時間吸引市民大眾在一個議題上,必須要傳媒的配合;但要求以商業模式運作的傳媒每天都「翻炒」同樣的材料亦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故此需各黨派議員、學者和智庫共同努力,發掘有關議題的不同探討角度及資料,以滿足傳媒和公眾的胃口。

一個有趣的公民教育課

  有人說政府及政客都常利用市民對政事不「長情」特性,在關鍵時刻利用新議題轉移視線,作為解決棘手問題的方法,多年前的一套美國電影《Wag the Dog 》就是以此題材發揮。雖然我相信香港政府沒有《Wag the Dog》裏的人物般狡猾及埋沒良心,但難保在未來兩三月內不會有其他公眾關注的事情。如果各界有心人士不盡力把市民的注意力扣緊在「西九」上,可能有機會讓政府含混過關。

  一般的公民社會教育工作成效有限,因為形式傾向流於死板、說教。若果採取活動教學法,讓市民在了解和思考之餘有機會發揮一己的影響力,學習興趣必然大為提高,而在大部分市民都不會有機會直接參政的情況下,能夠參加公投算是一個不錯的實踐經驗。

  作為教育議題,「西九」是一個極之理想的題目,因為它牽涉文化、經濟、土地政策、城市規劃、大財團、政府決策過程以至「估領袖」(下任特首爭逐戰)等十分有趣的題材,定有足夠內容供社會各界好好討論。依我看,這可會是一個歷史上最有趣的公民教育課。

王兼揚  信報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