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讀獨立」- 崑南細說香港當年今日的出版狀況

--阿棠(Candy)



問也喜歡閱讀,最主要的原因是想増進知識,加強思考獨立性,免得難以應付複雜的現代社會。我選讀的書籍多以理論和實用性為主。就算讀小說,也要挑大師之
作,認為這樣比較省時和有價值。自從看了少數獨立出版的書刊,發覺讀書並不一定是對大師和學者的崇拜、模仿和學習,它可以是純粹的文字感應、不同個體的深
情交流和志同道合者交換情報的行為。


然,以上所感並不是絕對狀況,主流與獨立出版刊物也有同類型題材,不論純個人感情經驗、時事、文化和歷史的評論等。例如是次書展展出的個人出版刊物,它們
都細述作者心路歷程和私密生活,也有狠狠批評香港文化現象的社會讀物。我其實只看過很少獨立出版的書,也不常接觸本地的文學出版刊物。作為一個在香港讀西
方藝術的學生,看的書大多數是外國、台灣和大陸的出版,讀過本地文學家
劉以鬯的《對倒》,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熟悉感(這感覺很少在其他小說中得到),真希望從此能夠多主動留意香港的文學狀態和作品。

這次獨立書展的第一場講座「獨立的門─香港出版的歷史舞步」,講者是崑南,他選擇了以獨立出版發表自己的創作,在五、六十年代已經活躍地搞起自己出版, 曾在四十年前出版個人作品《地的門》。他更是香港文學的長青前輩,於講座中輕鬆訴說當年今日的出版狀況。

獨立出版之門

崑南不修篇幅,留著中等長度的頭髮,說話坦率自然。初次見面,給我一種異常親切之感。他首
先自述出版《地的門》的來龍去脈。當時的他鍾情閱讀、文字、尤其喜歡在報刊發表文章,如《星島日報》、《文藝新潮》等刊物。作品更被當時的編輯偏愛。他一
臉得意的告訴現場聽眾有關自己的「編輯緣」,說到他根本不用擔心作品會否被登出,文章更永遠佔據有利位置,逗得大家笑逐顏開。如是,他得到莫大的滿足感,
越加積極創作和進修。由於崑南曾有一段時期當「政府工」,這正好有利他忙裡偷閒,工餘時在廁所內埋首研讀古典文學和其他種類書籍。他雖自認出書並沒有特定目標,只抱有一份傻勁,這種創作和發表的欲望,卻為後輩或熱心的讀者帶來鼓勵和安慰。因此,自覺對文字的熱愛、無畏精神和有心人之間的惺惺相惜,都能促成獨立作品的發表。


了個人素質外,社會的氣氛和文藝環境,也影響到獨立出版。想當年,人和事都比現在的簡單。就娛樂而言,那時沒有電腦遊戲、互聯網,電影和電視也不大普及,
作為青年學生,書是最實際又省錢的娛樂和精神慰藉。如是者,培養出青年對文藝創作的熱愛。崑南更提到不少給有志者投稿的平台,如《青年週報》、《新週報》
和《星島晚報》。這些發表空間由專業的編輯主持,投稿的人穫得有識之士的鼓勵和意見,逐漸改進寫作技巧,若作品被刊登和得到讀者回應,實在是極大的心靈滿
足。作為一個希望為香港文化藝術出力的藝術學生,我也有幸得到老師和活躍於藝壇的前輩朋友給予機會,寫寫有關香港藝術界的小發現,深明機會和別人的善意批
評,比獨個兒對自我寫作技巧與批判能力作出的提升來得更重要,或者同樣重要。

出版的技術問題


立出版有別於大型出版,製作規模較小,在宣傳、設計和發行等事務上,會有人手不足的情況,不是找義工幫忙,便要親力親為,一手包辦各項有關出版的工作。可
是,崑南不覺得製作過程是難題,認為那些都是手版眼見的工序。他曾把作品親自發到各報攤發售,踏單車碰運氣,聽起來也頗浪漫。美術設計也難不到他,《地的
門》的封面是以他自己的手掌印成的,那個封面圖像像是一條人的手臂,很有趣。我在想,這是否意味書裡面的一筆一字,也都是他費盡心機寫成的?還有沒有創作更多類似的作品呢?有否想過繼續發展這個意念?由於我對視覺藝術創作較為熟悉,難免顯得比較好奇。以
上的動作,完全體現了他是樂在其中的,也希望書是完全屬於自己一手一腳創作的藝術作品。唯一惱人的問題就是資金,他曾向別人借錢,發出去的書更未必能取回
收入。崑南起勁地提到,以前,他有感香港缺乏本土文化刊物,便心中充滿熱誠,與幾位朋友合資辦一份屬於香港年輕一族的報刊-《青
年週報》,內容以輕鬆題材為主,如音樂、樂隊消息和星座等。由於是合辦和合資,大部份文章都是親自執筆,不用發稿費,所需的資金便不用那麼多了。還有,要
讓合適的少眾讀者知道自己的作品也是難事,崑南提到若找發行商幫忙,便有可能遲延收回金錢。其實,在講座中,覺得發行是獨立出版最大難題的人不少,包括我
在內。不過,現在資訊發達,又有互聯網的幫助,要多些人知道自己的創作都不太難。而放到哪裡去賣可能是比較傷腦筋的。獨立出版的刊物始終不是主流題材,作
者可能是不出名的,要說服書店或其他有關的人幫忙發售,會比較花時間和精神。崑南嚮往漫不經心的態度,還是喜歡自己一手辦妥出版事宜。

景願


崑南的語氣和形容,很明顯,他認為在三、四十年前的獨立出版和寫作環境,比現時來得簡單和良好。我相信他不是針對技術上的問題,而是現時香港社會的文藝氣
息。電腦、互聯網和大眾傳媒的普及,使人減退對閱讀文字的愛好,甚至能力,年輕一代習慣觀看影像而非文字。他發現香港有一個不甚正常的現象,高銷量的報章
往往附有一份十多頁的娛樂版,這反映了怎麼樣的社會狀況?他認為要培育對文字有熱忱的人,必須給予他們自我發表與磨練的空間,如向報章、雜誌投稿。寫作的人不能缺少對生活、人生和社會的敏感度與關懷,獨立思考更是必要的能力。試問在一個充斥官感刺激及消費欲望的地方,怎能好好地培養出具獨立思考的人和年輕新一代?但崑南說只要有心,多困難的環境也要克服。更提議只有定期的文化或文學刊物,才能維持社會的文化氣氛。有了良好的氣氛,寫作和發表的欲望便可有所提升了。

整個講座的氣氛相當好,有些參與者講述現今的獨立出版其實很方便,所需資金亦不多,好像要為現時的出版狀態平反。年輕主持人袁兆昌與文學界長青樹崑南兩小時的對談,令人想起了「接棒」儀式,我也默默感覺到一種使命感,希冀著屬於自己的獨立出版及幫忙開展屬於香港的藝術理論雜誌。有了實實在在的藝術作品集或理論文集,便永遠有機會發表,真正的展覽完結,還有「流動的畫廊」留存作品。

無論什麼題材,只要能彌補香港的文化發展的文字或圖像,也要堅持出版。我真的不願意看到滿街只有影視名人教我們減肥、學英文和烹飪的書籍了。

獨立書展壓軸講座兼為同學籌款

回應 
修改文章 
刪除文章遲來的報告

真不好意思, 以上所說的講座是在八月七日於阿虫專門店「無壓空間」舉行。由於網路無故阻礙我上載文章, 到現在才能登出。我是一名寫文新手, 請多指教。

-- 阿棠(Candy) 於 August 18, 2005 04:12 AM

(按此看回應全文 | delete)
捧接還是不接要怎麼接 答黎健強

上回回應你在你還救火嗎語焉不詳,皆因時機未到。
新陳待謝有時急也急唔嚟,揠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一條銷匙不响,但評論與寫作需要的更多是一個人孤獨的埋頭苦幹,香港的客觀環境有沒有這種條件,要看我們
努力、更要看天時地利。不成正比的回報與藝評正被massly produced and then massly
neglected的情況,不是你和我便可以逆轉的。
這回藝術學院的朋友仔覺得要搞翻本野,我是喜出望外。於是便邀請他/她們加入民間記者行列,為的不是要往獨立媒體的面上貼金,而是造就一次人造的化學作用,希望新一代的藝評/出版可以在更踏實的歷史上開展,而不是像我們從前一樣事事從零做起,然後各據山頭自我沉溺。
還有要是你那天有來,看見袁兆昌與崑南對話時的神情,你一定會會心微笑,不再計較捧是如何接,到底有沒有着地。

-- 梁寶 於 August 18, 2005 11:46 PM

(按此看回應全文 |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