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你認為人點解會犯罪?

在某次的義工訓練講座中,我在講授前問在參加者一條問題:「你認為一個人點解會犯罪?」;我叫他們分成一對對,彼此討論一下這條問題。在接的五分鐘內,看他們雀躍的談論,可看得出他們對此題目應有不少心得看法。我然後邀請他們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認為一個人的犯罪原因主要是因為家庭不整全,可能是因為父母離異,子女沒有得到適當的指導......」一個勇敢的來賓先舉手回答 。

「我則認為一個人犯罪主要是因為他們受了傳媒影響,現今的傳媒很愛表揚黑社會文化,將古惑仔包裝成有型有格的英雄……」另一個參加者表達其想法。

「不對。我肯定人犯罪全因一個字- 「貪」字。人為何要偷?為何沉迷賭博?不外是因為一個貪字」年紀較大的老伯伯氣定神閒的回答。

若你在場,你又會怎回答?

若你能自信地回答這問題的話,明顯地,在你心目中罪犯己被你典型化了 (stereotyped): 罪犯在你而言可能像那些和家人關係惡劣、染了髮紋了身在深夜出入的青年。但在我們前線工作經驗中,罪犯(甚至是殺人犯)可以像個十分和藹友善的老伯伯,亦可以是一個害羞、面帶點哀愁年華雙十的女孩。要答好我設下的問題,首先要附加以下的問題:

「人為何犯罪?你指的是哪些人? 青少年? 吸毒者?精神病患者? 」

「人為何犯罪?你指的是什麼罪? 傷人? 偷竊? 販毒? 遊盪? 」

不同心理學的範疇對以上的問題也有不同的解釋,舉例說,對於青少年的犯罪成因,發展心理學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會較傾向相信青少年犯罪可能是沿自青春期的衝擊 (因賀爾蒙刺激起了生理變化,而令青少年急於尋覓一個獨立的自我;有部份青少年因此變得極反叛或為了追求刺激而破壞了社會規條) 或者是從小父母的教養模式 (parenting style)出了問題。社會心理學 (Social Psychology)即可能用群體效應 (group effect)角度去了解青少年犯罪問題:青少年一般比較喜愛屬於一個群體,若不幸地成為不良份子群的一員,透過群體效應如「少數服從多數」 (Conform to Majority)及「自我否定」(Deindividuation) 青少年可能不由自主的走歪了路。

另一方面,生態心理學 (Psychobiology)的學者卻提出青少年 (乃至一般人) 的犯罪行為可能有遺傳的因素:在他們不少學術調查中也証明「虎父無犬子」這說話- 若果親生父親曾犯罪,就算其子女被寄養在另一個家庭,他們的犯罪可能性也比起那些親生父親未犯過事的較大。最後,行為及認知心理學 (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也有它們對犯罪問題的解釋:它們強調分析人從犯罪行為中可得到什麼獎勵 (reinforcement),或者是可逃避什麼責罰 (avoidance of punishment),以及當事人在犯罪過程中的思想及信念 (thoughts and beliefs)。舉例說,在青少年的偷X行為中他可得到的獎勵可能是那物件本身及一種成功感;而在偷x前他也可能有這類思想:「在這處這麼多人流,誰會看到我偷x; 這個世界沒公理,何必循規蹈臣?」

總括而言,人的行為是複雜的,尤其是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