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處理哀傷

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患上精神分裂病或狂躁症,但我們卻無法避免面對哀傷這種同樣叫人難受的情緒:當我們失去一些對我們十分重要的人、事、物,我們便會感到哀傷。對一般人而言,最哀傷莫過於失去至親-因為失去金錢財物也可從再賺回來,但性命呢?沒有了性命便等於永別。

當親人、好友離世,當事人的思想、情緒和行為因為悲傷而出現很大的波動是正常的:當事人的思想上可能反覆出現與過世者往日的片段,注意力分散難以專心,有痲痺、退縮、害怕、緊張、憂鬱、憤怒、煩悶等難受的感覺,亦有可能失控地哭泣、亂發脾氣,及對未來感到空虛、無望。當事人亦會感到睡眠困難、極想逃避某些會觸動思緒的活動與地方、或者開始孤立自己、過度保護自己與他人。

不過,不少心理學家也指出去經歷悲傷其實是十分重要的,因悲傷的過程是極具治療性:

第一,哀傷的情感可幫助我們有著短暫的抽離,從而使我們得到更多的力量去面對將來的失落。當哀傷的時候,我們或會心跳加速、身體冒汗,感到麻木、混亂、甚至不能思考,這一切都是十分正常的。這些反應提醒我們去舒緩情感,以預備面對未來人生新階段。容許悲傷的出現是明智和需要的。我們可能只需要與朋友一同哭泣、一同坐著,甚或什麼都不做,朋友只需要默默的陪伴自己渡過這段緬懷失落的時刻便足夠了。

第二,當我們經歷更多失落的真實性的時候,新的情緒或會隨之而湧現或深化。例如,一個失去患有末期疾病之太太的丈夫,可能會突然間被忿怒充滿。過往他可能一直內疚自己未能做一位好的丈夫,以至未曾有著這樣的情緒,但經過幾個月來的適應,他會因自己的光景,為離他而去的妻子、為不來探望他的孩子而氣惱!這人所需要的其實是一位聆聽者,使他有機會抒發心中的感受。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且需要得到宣洩。

第三,悲傷亦可幫助我們對失去的人或事產生新的理解和體會。悲傷反映了所失事物的重要性,這個時候,我們或許會對所失之物有更深的哀悼和欣賞。

第四,悲傷的情緒往往會轉化成一股新動力,幫助當事人更積極地面對未來。有不少曾經歷失去親朋的人也在往後更積極的參與社會活動,或者是去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若果你正經哀傷,以下的調適方法可供參考:

1.      了解這種情緒衝擊需要一段時間調適,允許自己在適當的時候感受、發洩情緒。每個人的性格思維也不一樣,哀傷過程的長短也是因人而異的,不要太急於擺脫哀傷的感覺。

2.      維持日常生活的規律,飲食、睡眠正常。若因哀傷而影響了日常生活的規律,這只會為身心健康帶來更多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3.      不要孤立自己,多與親戚、朋友、鄰居、同事保持聯繫,談論自己的感受。透過這些聯繫,你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而且發現別人也曾經歷過你的感受。

4.      避免不恰當發洩情緒的行為:酗酒、賭博,亂發脾氣、自虐、虐待別人等。這些行為往往也是逃避經歷哀傷的副產品,它們只會將問題嚴重化。

5.      把心中的憂鬱、憤怒、緊張等情緒逐漸消除、發洩,這些負面的情緒對人生心也有極大的傷害。去發洩這些情緒有很多方法:除了透過與人交談分享感想,有些人也喜歡透過寫作(如寫日記)、繪畫、音樂 (如彈琴或唱卡拉OK)等方法去發洩負面情緒。

6.      從懷念過世者當中轉移到如何化悲痛為力量,繼續她未完成的心願:想一想,過世者生前有沒有什麼理想,而她對你又有沒有什麼期望?有不少當事人也曾放下悲痛,繼而為家庭、社會作出比前更大的貢獻。

7.      宗教可以幫助人們面對死亡:有些時候,對過世者的悲傷可能沿自於自己對死亡的的恐懼。不同的宗教也有其對死亡的解註,有不少人透過宗教得以克服對死亡的的恐懼。

8.      情緒的失落可以尋找另外的人、事、物來取代:主動的去認識新朋友,去另一個地方旅遊,參加一些興趣班是可以稍為平衡自己的情緒。

如果哀傷的程度嚴重,持續時間超過6-8週,且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的話,便需考慮到專業心理輔導人員處接受輔導,以免妨礙自己的人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