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推介今期《張老師月刊》

有兩組專題系列文章值得一看。專題分別是 “愛情” 及 “解除髮禁” 。

愛情系列請來幾位大學教授談有關愛情的課程,將愛情以通識教育的方式進行探討。例如一位學者引介西方傳統對愛的不同分類 (如情愛、聖愛,友愛),提出每種愛的特點,從而讓學生討論思考;亦有學者以性、情、愛、慾的相關議題編課,課程遂涉及避孕、性玩具、性探索,和 A片 (色情片) 欣賞,其中談及課期末讓學生最深刻的 A片,是套男女主角樣貌身裁普通,但親熱過程溫柔、自然,跟一般 A片賣弄身裁成強烈對比,帶出觀摩比大罵電影庸俗更能啟發學生;還有以邏輯理念剖析愛情,將愛情的浪漫元素進行探討,課前聲明亦很有趣,指該課不能為學生帶來愛情,但會讓學生對愛情思考,從而不會為愛情而幹傻事,拍拖學生不要同上以免因課程分手。

此系列有趣地方,是就愛情不同面向提出很多問題,這對於香港通識科課程設計者實在是不錯示範。跟啟迪式通識比較,香港中學的通識大概應正名為 “愚民通識” 。

“解除髮禁” 探討的是今學期起,台教育當局取消中小學髮禁,即今年起中小學生可弄各種喜愛的髮式,包括染髮、燙髮。

解除髮禁源於台灣學生的積極推動,將髮禁對學生自主性的傷害,校方權威的不合宜,以髮式為標韱的無理歧視,甚或因僵化髮式規則而導致學生多花時間打理或不適等種種問題提出。因得著九成多學生支持,最終迫令教育當局改變政策。

當然政策亦帶來強勁反彈,尤其很多學校 (名校尤甚) 及不少家長 (約半數),皆對取消髮禁表質疑或不滿。稱學生會耽於外表而影響學習,又有認為是過份放縱,影響風氣。

看罷報道,對台灣這類社會運動實在羡慕欣賞,台灣學子能籍頭髮這看似簡單議題將諸如學生自主性,學生角色,學校的權力關係,文化秩序的合理性等勾出來討論,雖然不知他們能走多遠,但其探討的方向及改變成規的毅力已教人敬佩;反觀香港,對於這類議題,主流傳媒從來只視為無關痛癢或只視作獵奇式的花邊新聞,一年報道一兩起便仿如已是多元報道的體現,至於教育當局,基本更是充耳不聞,自然亦不作探討。

相對台灣教育界漸趨開放,香港的教育體系實在太封閉了。在封閉的教育體制下,甚麼自主學習,創意思維,通才教育只會是痴人說夢。也許台灣經驗是一個借鏡,不論是教育當局或民間團體,若只懂高呼主動學習而輕視或漠視莘莘學子的支持與認受,最終都只會淪為自討沒趣的夢囈。而要得到學生支持,也許應先從跟他們最切身的問題開始。至於一種最根本的觀念改變,當然是改革最終應是為了表示對學生的尊重與肯定,而不是甚麼勞什子競爭力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