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毛孟靜:講多「有」謂

信報財經新聞      
2005-10-12

  報上屢有類似如下標題:曾蔭權「決開助理局長職」、曾蔭權「決遷政府總部至添馬艦」,讓人讀來,彷彿一切已拍板定局,講多無謂。

  但看看行政決定,亦往往須得立法會撥款,也即是要先通過立法會,讓立法制衡行政。西九新建議即使不是政府出錢,而是向地產商拿錢,但建議中的西九管理局也須通過立法成立。

  一個未得人民授命的政府,因為得到新聞界的迎合簇擁,動不動「決」做這個那個,最終目的,也就是合力炮製一個「強勢政府」形象,兼夾一片社會「和諧」表狀。

媒介自我審查日趨明顯

  行政威力無邊,立法給撥埋一邊—可憐傳統左派沒有批評、遑論反對政府的自由,民主派則受盡挖苦嘲諷、既有「散」也有「皺」的傾向。而香港的司法,除了接二連三的人大釋法衝擊根基,表面看來,仍是好的。司法覆核裁定「殺校」不對,「領匯」理虧等。但人民要用上司法手段,已是最後一着。人民的制衡力量,原該先源自社會的第四權,亦即是新聞界。

  近年本地媒介自我審查之嚴重,已由舊時不過行內人心知肚明絮絮私談間提起,到眼下幾乎有目共睹的狀況。去問姿態較「激」的梁國雄,或文化人梁文道,至面貌最是溫和的梁家傑,三人都異口同聲,會同意這自我審查的能見度,已達玲瓏浮凸的階段。誠然,也不必訴諸恰巧都是姓梁的權威,鍾庭耀的港大民意計劃,已在上月宣布有六成的港人認為,港府有干預新聞自由,也有六成的人認為,傳媒在批評中央的時候有顧忌。

  《開放雜誌》早在○三年十一月刊登其總編輯金鐘的一篇文章,題為「回歸後的香港傳媒」,裏頭論述香港新聞機構避提台獨、藏獨、疆獨的走勢,及中共對特區媒體的「軟控制」,手段由「『摻砂子』滲透」、「收買拉攏」、「入股收購」至「拒絕採訪」。兩年後重讀,幾乎仍然句句新鮮。最大的不同點,是作者當時嘉許的電台「烽煙」節目,如今已明日黃花。

  新聞界原是把關人,當社會上出現人民聲音與政府選擇有分歧之際,即所謂people's voice vs bosses' choice,新聞界卻決定靠權貴邊站,成為官方喉舌,亦即是把關人把不了關。但總該有民間團體出聲,卻是,「明光社」之流儘管一番好意,效果只似連番道德審查,令人不忍卒聞。而報評會由始至今缺乏業內代表性,從來未成氣候。

  報紙報道自殺新聞,隨附報館自繪跳樓連環圖,或可能純粹貶之為一種dumbing down刺激官感的手法,當然也屬侮辱民智之舉;但當政治新聞欠缺一個正常的光譜,只見黑,不然就是白,恐怕就會漸漸影響一整個社會的思維取向,以至意識形態。

  出奇地,看到這個缺口,不但批評且身體力行意圖填補之的,是四十五條關注組。原以為,他們的網絡電台不過是一場愉快的意外,由四個大狀向義工發起及包辦,輕巧業餘事宜耳。卻見他們的電腦「烽煙」鍥而不舍,益見「正式」。更新鮮的,是關注組自行辦報,儘管只是月報,免費派發,但這四名立法會議員如此高調介入媒介,是向常規的傳媒發出警號了。

  關注組中人民望既高,又顯然屬中央「統戰」對象類別,不愁曝光,仍然自搞報紙,據吳靄儀自己的說法,是「立法會的一些重要工作,影響全港市民,傳媒也往往沒興趣報道」。

曾特首「一言而決」?

  傳媒也似沒大興趣報道追訪政府總部不如遷至啟德的建議。沒興趣,因為這是民建聯提出?董治其間不敢得罪左派,如今換朝易代,左派失勢,就不是一回事了?

  更大的理由,該是曾特首已「決」遷去添馬艦,講多無謂。但沒有誰敢說決定了的事改變不了,連二十三條立法都可以擱置,凡事總有商量餘地。財赤危情下,真要遷,不如去啟德,省點。但真要遷?正如總統內閣大富人家不會集體坐一架飛機,以防不測,一個政府的辦公地點過分集中,一個不好天災人禍,一個政府就癱瘓了。

  真理不一定愈辯愈明,但肯定會益發露餡。多講「有」謂。聽大學生耳語,有新聞系講師認同記者沒在曾慶紅訪港期間提問程翔事故,認為「問來做咩?」這種講多無謂心態真的世代相傳,香港第四權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