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代貼:上海美術館風潮─香港拍馬追唔上

城市品牌與博物館系列(二)

繼曾蔭權在廣東省省長面前叫外商來香港簽約、回大陸開廠的呼籲之後,到底是中-港互利、還是中-港之爭?曾特首一句話,真是可圈可點。當北京老字號同仁堂也要掛上香港品牌的同時,上海與廣州的博物館工業,卻已佔了先頭。這期請來了來自塞爾維亞但長居上海的藝評人Biljana Ciric,和剛從上海現代藝術館火線退下來的香港策展人何慶基談談國內博物館的束勢待發。(由獨立媒體組稿,另刊今日明報)

稿一
美術館的風潮─上海─當代藝術館平臺的興起
Biljana Ciric (上海)

中國當代藝術隨著經濟增長與社會轉變,成為了國際關注熱點。從九十年代初中國藝術家在西方國際展覽中嶄露頭角,到今日藝術家得到國際上認可,美術館紛紛開始收藏他們的作品、舉辦展覽時,國內的當代藝術平臺卻因為資金和體制的不足而望塵莫及。

中國的博物館風潮
最近幾年,國家文化政策開始變化,美術館慢慢開始關注當代文化與藝術。最好的例子是今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建立。而美術館的風潮是隨著當代藝術市場應運而生的。1998年中國第一次出現了私立美術館,主要由企業投資創辦的,例如成都「上河美術館」、「瀋陽的東宇美術館」、「天津的泰達美術館」等。而美術館風潮的第二波,則有2002年開設的的「北京今日美術館」、南京的「紅色經典美術館」。這些機構,有的因為資金短缺、學術方向不明確而夭折。在大陸投資美術館的企業主要是房地產公司,於是美術館的空間通常是其屬下空間,並完全依靠投資者的資金運作,於是企業一旦停止支援,美術館便關門大吉。企業支持美術館的意圖主要是搞好品牌文化形象、甚至通過美術館收購優秀作品。但具有政府背景的美術館,資金更形見絀,往往為了開源而徵收場地費,令展期縮短、作品水準下降,失卻應有的學術水平和教育功能。在這種惡劣環境中,當然也有一些採取官民合辦方式而相對成功的例外,例如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與證大現代藝術館。但更根本的問題是,無論官辦抑或私營,美術館均欠缺專業團隊作長期的規劃,難以透過與國內機構外合作來培訓收藏與維護、公共關係、教育到佈展等各位方面的專業人才。

上海極速發展
上海作為長三角的經濟中心,一切正以極速發展,偏偏就是文化藝術建設比其他城市落伍,最近才迎頭趕上。特別是為了配合2010年的世界博覽會,上海虹口區政府便於2003年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由政府支持的現代美術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在浦東開設古根海姆美術分館的計劃雖然是落空了,但今年六月浦東亦開設了上海第一家私營現代美術館─「證大現代藝術館」。「證大」還計劃於2008年開設佔地二萬平方米、上海最大的美術館,由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磯崎新設計。整個項目叫做喜馬拉雅藝術中心,包括酒店與辦公創意中心,是為文化地產項目。

緊接着「證大」而來的,還有「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剛於九月開幕。這所展廳面積共1800平方米的小型藝術館,與「上海美術館」、「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城市規劃館」、「上海人民政府」為鄰。MOCA由龔明光基金會撥出1500萬元作為營運資金,基金會成立藝術館的使命,是因為感覺到「我們不要變成一個國際工廠,希望把中國出品的東西擴大成為一種品牌。」而龔明光正是香港翠之寶公司的董事長,早年在上海成長。MOCA希望創立一所「以人為本」的藝術館,收藏以國內藝術家為先;而定位則是創意文化與設計。

據官方統計,中國約有一千個中小型城市,若果每個城市都建立美術館,那麼未來十年,將會是中國美術館風潮,這裏宣稱「第一家」、那裏宣稱「大哥大」……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地位可說是遠遠超越了其本土限制,國內機構亦終於明白其重要性,但他們的目標,是否僅把藝術作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文化展示策略?雖然當代藝術與創意產業界限越來越模糊,但這些博物館能否擔起「上海當代藝術館」一類宣稱的重任?還有待時間考驗。但環顧國內現況,具有質素的展覽何來?專業人員怎樣訓練?藏品維護措施準備好沒有?特別是「藝術贊助法」條款至今仍然落空。縱使民間有心,實行起來還是無力。

稿二
人家舉步狂奔,香港又怎樣?
何慶基(香港)

九七前,很多大型展覽都是來港首展,然後順道在國內展出。九七後,不少在港展出的大型展覽如印象派畫展,是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展出後順道經港展出。香港曾因九七回歸在國際間風光一時,但隨著近年中國的冒昇,國際藝術界紛紛北望,香港坐在一旁獨自憔悴。

中國突然間成為西方人眼中的夢想樂園,經濟上文化上魅力無限。中國政府亦明白到發展文化對經濟發展、國家形象,以至提高生活素質的重要性。文化活動是現代化都會的表徵,急速發展的國內大城市如上海,為吸引外國精英匯聚,努力設立大都會的優質生活模式,包括城市綠化和發展文化設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競相策劃各類大型文化建設。單是上海,便計劃在2012世界博覽會前興建100所博物館!

當然,文化發展不是單靠硬件,如果興建一所又一所的博物館便能令文化蓬勃發展,那麼到處都是文化都會。興建100所博物館,究竟由誰來負責運作?博物館特別是在藝術博物館,在中國的歷史始終較為短淺,國內在博物館的管理和專業運作上,仍嚴重缺乏相關的專業人士。個別博物館如上海博物館,其擺設及管理均達國際水平,但整體而言,缺乏軟件和對博物館專業運作要求認知不足,是國內博物館發展的重要障礙。隨著新一代於海外留學生回流加入,情況可能會稍為改善,但要整個機制的全面專業化,相信還要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突然間興建那麼博物館,自然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部份博物館的建立,可能是基於謀利或與文化發展無關的動機,加上博物館的專業運作標準和繩規還未廣泛地確立和認同,在營運、操守方面容易出現問題。不過,這也是在急速發展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出現的情況。中國就是正處於這在衝衝撞撞的情況下找出路的奇妙階段,儘管瑕疵處處,當中的亢奮和自信也顯露無比生機。國內無論是藝術工作者、藝術行政人員以至政府官員,都充滿活力,野心勃勃地要走向世界。這份雄心壯志,配上近年西方社會對中國的神迷,無論這份憧憬是建基於實際評估還是虛擬的想像,中國神話的冒起,確能為中國的文化發展帶空前的契機。

也正因為這種信心和野心,令上海雙年展、廣州三年展等活動瞬即引來全球藝術界的注意。反觀香港,我們有號稱亞洲最先設立的雙年展,但現在我們最積極的工作,是看如何搭上人家的三年展,在旁邊攪點活動。雖然我們無論在資源、行政、語言以至國際網絡上均比國內強,但為何我們的文化推動工作上卻步履緩珊。連過往文化活動不見活躍的澳門,近年也不斷推出卓越展覽。當人家舉步狂奔時,我們是否應有點憂患意識,多做點徹底的改革?

一齊去睇先(珠三角版)
第二屆廣州三年展「別樣——一個特殊的現代化實驗空間」
2005年11月18日至2006年1月15日
廣州廣東美術館

三角洲實驗室,第二屆廣州三年展(香港專案):

「交易場域─珠江三角洲的文化想像」
2005年11月21日 上午10時至晚上6時
香港藝術中心 Agnes b. 電影院
留座及查詢:

「以身觀身──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
11月15日至2006年2月19日
澳門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