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灣仔重建系列訪問(二):當新不再新時候

灣仔重建系列訪問(二):當新不再新時候

訪問及整理:陳景輝

(經作者同意,文章轉載自新一期《時分報》)   

政府說香港一些舊區需要重建更新,我相信反對者並不多,問題反而在於,我們是否採納政府那種以拆樓為中軸的「更新」概念?所謂發展是否只是拆樓,然後換上一棟棟巨型的摩天大樓、蓋一座座大型購物廣場和豪華酒店?

被啟動了的推土機已悄悄駛向重建區,灣仔現在是市建局收樓賠償行動進行得最熾熱的地方。灣仔的舊人舊事物,在那些開口閉口說著「世界級」城市的管治精英來說,只是一堆矮小殘舊的建築、秩序鬆散的人群及欠缺清晰指引的街道而已。

新式大商場定必優勝於舊街舊建築?現為城市規劃師的杜立基指出︰「灣仔區不純綷是一個老區,它有很豐富的人文資源。在灣仔你可以看到上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的建築物,而每一橦建築物都有其持別的時代精神」。杜立基停頓片刻後,又回到了「老區」的問題上︰「70年代合和中心的興建,取代了東方戲院;甚至是李節花園、灣仔會展中心的興建都為灣仔注入了新元素」。而新元素是甚麼?杜立基繼續解釋道:「新建築引來了新人群」。我想隨著那批新人群的來臨,也吸引了麥當勞、大家樂、萬寧等大型連鎖店在這區先後開業。它們的分店遍佈全港,那就可以使那些不熟悉灣仔,可能是來自沙田、中環等地的上班族,以及藝術工作者等等,都能夠在陌生的環境裏重獲安全熟悉的感覺,所以我會說新元素為灣仔區的風貌帶來了改變。

吊詭的是,此一改變可能會倒過來令熟悉灣仔區的老街坊感到陌生。因此,杜立基不忘提醒人們,不要以為新的就是好,並補充地說︰「在會展中心一帶的規劃設計沒有「人味」,那些空間比例、建築物設計以及街道安排並非由人的活動演化而來。反觀利東街一帶的老街,那裏有橫街窄巷、長?大小不同的街道,內裏進行著多種街頭活動。那裏有小販、檔主、遊客,有人?下,駐足、也有人談天,說地,做買賣等等,這些活動均具有自發性。這種繁盛的情境,很難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找到」。

細心一想,筆者作為80年代成長於大型購物商場的一代,這些空間欠的就是「人味」,「人味」並不抽象,指的就是「百樣人有百種活動」。誠如杜立基所言,現代大型商廈難以容納此種「人味」,因為在冷冰冰的商?裏,處處銘刻著規劃師的意志及執行這項指示的保安人員,這些都是由上而下的。

「今時今日二十一世紀,銅鑼灣時代廣場、金鐘的 Pacific Place、新城市廣場、又一城、朗豪坊等大型商場不斷興起,反觀像灣仔舊區的建築卻買少見少」杜立基指出。當香港經歷一場又一場風暴(如金融風暴、樓市爆破等),過去香港的發展模式已權威不再,從保護維港運動、反對西九龍的聲音和灣仔重建所引致的社會輿論,我們見到香港已經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