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教育局教你守貞操 德育課程麒麟怪怪

love

2010年10月份,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發表《2010-11施政報告》,其中提出邀請課程發展議會檢視中、小學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並公佈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持續並有系統地培育學生的「品德及國民素質」。及後在2011年5月,當局發布有關課程的指引諮詢稿[1],並預計於2012/13學年開始在小學推行,及於2013/14學年開始在中學推行。根據諮詢稿所述,該課程總共以四個學習階段作為推行模式,包括:1) 小一至小三;2)小四至小六;3) 中一至中三;4) 中四至中六。內容涵蓋「個人」、「家庭」、「社群」、「國家」和「世界」共五個生活範疇,務求讓學生從中建立「正面」的價值觀、態度及身份認同。

德育教育就是民主教育

在現今事事講求通識的香港教育制度下,培養學生個人批判思維將成為不可或缺的教育目標;但當政府要求學生在「通識教育課程」中,對不同領域事情都應作批判思維的同時,卻在「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卻倒行逆施,要求學生放下腦袋,盲目崇拜國家和遵守單一的性價值觀。隨著二十世紀後期種種社會運動塑造了新的社會面貌,加上黑人民權運動、女性人權運動、反殖民主義運動的推動,現代社會對於以往由白人中產階級主導的文化價值霸權作出嚴正質疑,並漸漸以尊重個體自主性及包容個別文化作為社會的共同信念。「多元共融」成為現代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相反那些標榜著「單一價值觀」、「單一道德尺度」、「單一人生選擇」的意識形態則成為文化霸權的象徵,當人們站在小眾頭上宣示優勢的時候,正正在把處於弱勢的小眾進行歧視與壓迫,而這種強行把弱勢文化收編於強勢文化的霸權行為,亦在多元民主社會之中受到關注。

根據「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稿有關「世界」範疇的學習目標指引(諮詢稿頁20)之中,學生早於小學第二階段便得以學習「認同並支持平等、尊重、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現代文明基石,建立世界公民意識」,可見現代社會對於民主人權的核心價值受到局方某程度上的關注,但可惜的是,有關價值根本沒有擴及日常生活的層面,相反,局方卻刻意為課程制定一套「單一價值觀」,完全無視現代民主社會時刻堅持的多元理念。課程諮詢稿有關「社群」的中學第三階段學習大綱指引更摒棄「尊重、民主、人權」等核心價值,反而要求學生致力「培養正面的戀愛態度及性態度,學會建立健康的戀愛關係,以及懂得以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處理與性相關的問題」,試圖以教育方式來規管學生的日常情慾選擇,不單是活生生的文化霸權,更是有違民主社會尊重不同選擇權利與自由的基本核心價值。儘管大綱未有直接定義「正面」與「健康」等含糊字眼,但在文件較後部份的「『生活事件』教學事例一覽(附錄八)」(諮詢稿頁131),卻將隱含了的定義和價值判斷藉教學事例表露無遺,正所謂魔鬼在細節。經過筆者簡單計算,諮詢稿中有四十八項(13.4%)教學事例是與培養學生「戀愛態度」及「性態度」有關,內容主要集中在小學第二階段(小四至小六)及中學第三階段(中一至中三)之間教授,可惜諮詢稿的教學事例所引述戀愛及性的「正面態度」卻讓人驚訝,明顯是要學生遵從由局方所提倡的「健康人生」。若以著名教育革命者Paulo Freire的角度來看,教育局明顯是以壓迫者的自利心態為出發點,再以保護論述及虛假健康的外衣包裝,把受壓迫者當成自己人道關懷的客體對象,完全將教育變成非人化(dehumanization)的工具。由此可見,局方如今所製作的德育(/性)教育課程,並不是為了同學發展人性化人生而制訂,而是為了製造符合當權者利益而作出的社會規訓。事實上,教學就是離不開建構立場與價值探討,民主多元理念不應是「教育的包裝紙」,而是貫徹不同領域(包括德育)的整體立場,否則便容易成為當權者的價值灌輸(洗腦教育),所以民主教育也需包括在德育教育之中。

「性」規範的權力變動

「性」在人類歷史長河之中皆是受盡規管的生活範疇,不論在穩定家庭、生育後代、勞動經濟、甚至延續民族,「性」都是社會權力的「兵家必爭之地」。早在尚未工業化的傳統社會中,農業勞動力被視力不可欠缺的社會穩定因素,為了確保有足夠而穩定的生產能力,社會權力便透過鞏固「性」的生育特徵,強化父系社會,而女性的責任則被局限在生育及養育下一代的傳統責任之中。繼而在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地區,教會擁有至高無上的實際權力。他們在靈慾二分的基督宗教解讀之下,認為靈魂與精神才是人的主體, 而身體則只附屬於靈魂,故此,身體被教會稱為「聖靈之殿」。若人們要使靈魂獲得救贖,便要拒絕身體的慾望引誘,並致力保持行為貞潔。教會對聖經的主流解讀將「性」與身體的概念連繫在一起,透過對精神(靈魂)與身體(肉體)的分級,令與身體有關的「性」行為被視為次等,甚至認為需要透過減少「性」及拒絕「婚外性」,來增加與上帝屬靈接觸的機會,結果社會權力再一次把「性」規管在「婚姻以內」、「生育為本」、「一夫一妻」的範圍上,成為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有關觀點後來被不同的哲學家所延續,其中對現代基督教影響深遠的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Hippo)認為,在「婚姻內的性關係」是上帝唯一所容許的「性」,一來只有與配偶以「生育為本」的「性」才能增加精神上的親密,二來其他「非配偶」及「非生育」的「性」卻只屬於肉體上的快感,故此「婚姻內的性關係」被獲得社會的正當性;而此一觀點亦受到後來教會的延續。

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男性勞動能力不再足以應付龐大而工廠式的密集勞動,為了能夠繼續維持社會的穩定發展,以及符合資本主義所強調的工作效率,女性不但被招募成為工廠勞動力的一員,間接令女性得以在公眾領域上充權,而社會權力亦繼續以另一種規管方式來限制形式多樣化的「性」,除了「婚姻以內」和「生育為本」的「性」,還有「一男一女」和 「一夫一妻」的「性」。其中最為人所了解的,是基於女性在資本主義市場的經濟能力日漸提升,令女性不再需要依賴男性以獲得經濟獨立及生活保障,故此,社會權力藉著基督教會昔日對「一夫一妻」的推崇,繼而借勢強化這套婚姻制度的普世影響力,把「婚姻以內」、「生育為本」、「一夫一妻」的「性」規範由歐洲擴及全世界,透過限制男性的配偶數量,以令兩性地位得以相對拉近;再加上資本主義對私有財產的重視,為了確保家庭財產得以簡單而直接地傳遞至下一代,以免發生一次又一次的複雜爭產事件;因此,除了在法律上訂立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之外,一切在婚姻以外的「性」關係亦不被社會倫理所容許,為的是用以維繫「家庭穩定」及「財產延續」,避免出現浪費社會效率的爭執消耗,自此男性不再被社會所容許「處處留種」。及後,經過二十世紀多場與人權價值相關的社會運動,包括二戰結束後對「人人生而平等」的肯定,以及近代女性主義者對性別平等運動的推動,加上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性革命,皆使時至今日的「性」不再局限於維繫婚姻及生育的「生物決定論」之上,相反,「性」的文化社會性越來越高,漸漸變成人們用來了解自我、實現自主、表達關係、以及確立身份認同的多方向流動表現,可見「性」所受到的社會規範逐漸變動,並與周邊的社會權力不斷拉鋸,甚至發展出不同面向的表達用意,衍生出多元的性態度立場,及後更被民主社會所提倡的多元主義而鞏固。

現代香港的貞潔教育

學者Gayle Rubin曾經以同心圓方式形容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系統,認為主流社會對於戀愛及性態度皆局限在二元的「好/壞」價值分野之上;當中「異性戀」、「婚姻以內」、「一對一」、「生育為本」的性關係被視為「正常」及「美好」,令其他「正常美好」之外的性關係受到排斥及污名。可惜的是,教育局正正引用「好/壞」性價值觀來教育學生的戀愛及性態度,抹煞同學找尋自主人生的可能,並為他們建立「性」金字塔,變相為社會製造性階級霸權。生活在現今知識型經濟為主導的發達地區之中,「拍拖—婚姻—生育」的線性人生觀漸漸被講求獨立自主的現代人所鬆綁;人們不再以婚姻或生育作為人生的必然目標,而親密關係亦逐漸建基於各式各樣的社會、經濟、文化及政治的背景因素之中。與此同時,現代人的生育指標亦早不再限於純粹傳宗接代的原因,而更多的會以經濟負擔能力作為考慮因素;親密關係亦不只在於婚姻關係為選擇,而更多會選擇以同居伴侶形式來免除傳統壓力與負擔。由此可見,「婚姻以內」及「生育為本」的「性」早已不是牢不可破,甚至可以透過不斷實踐來建立自我人生價值;假若當今社會權力仍在致力鞏固對「好的性」的定義,只會製造「性」的特權階級,令一眾不是「婚姻以內」及「生育為本」的「性」被貶低,蔑視社會本身存在不同性態度的選擇可能,不顧社會對「性」態度的自主現實,製造社會分化及歧視,有違民主社會的「多元共融」理念。

近年美國基督教保守團體(基督教右派)致力提倡貞潔教育,並鼓勵學生帶上貞潔指環,以表示自己在結婚之前保持貞操,但可惜的是,貞潔教育不但無力阻止學生進行「性」,而且更令參與學生更少使用預防措施進行安全性行為。研究組織發現,原因是參與學生對首次性行為的定義刻意理解為陰道交,結果他們便對進行口交及肛交的安全意識減低,令性交風險大大提高;而以佩戴指環來證明參與者遵守貞潔,就只能將性交風險寄託在參與者的誠信之上,手法實在兒戲。不幸的是,原來除了致力移植美國「貞潔教育」的香港基右組織「明光社」及「大衛城文化中心」之外,如今竟然有官方政策局也在提倡不符現實的「貞潔教育」,令人側目。在教育局所推出的「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諮詢稿之中,局方以極隱悔方式表達對「保持貞潔」的立場,並以既定的立場來灌輸單一的生活態度,蔑視學生選擇私人生活方式的自由。諮詢稿較後部份的「生活事件︰性在安全—全面探討安全性行為 [2]」(諮詢稿頁159)文件內,內容大綱指出有關學習重點價值觀為「負責任、自愛、尊重、理性」,並以初中學生為學習對象,但文件中的附錄五卻要求學生簽署「愛人愛己」承諾書(文件頁13),包括指示學生決定1)不進行婚前性行為;2)不隨便與人發生婚前性行為;3)若選擇性行為時,必定採用安全措施,以免意外懷孕或傳染性病;4)向身邊朋友分享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5)向朋友分享保持貞潔的好處。由此可見,文件對於「負責任、自愛、尊重和理性」只有單一的理解,那就是「負責任地拒絕性、自愛地遠離性、基於尊重和理性而不跟別人建立性關係」。總之,局方認為性永遠是有害的東西,跟歡愉、自信、責任、自愛和理性毫無關係。在同一諮詢稿,另一份的「生活事件︰婚前性關係的後果和含義[3]」(諮詢稿頁183)文件之中,有關的教育指引更明文要求「教師總結時可強調保持貞操(而非避孕)是防止意外懷孕的最佳方法。」(文件頁3),可見局方堅持婚姻之前不得有「性」的貞潔立場,更有意藉「沒有避孕方法百分百安全」的偽說法,包裝諮詢文件對「保持貞潔」的正當性,卻沒有檢視所謂「守貞潔」失敗率往往比安全套的更高。由此可見,儘管教育局沒有清晰明言所謂「正面健康」,但卻在教學細節把立場表露無遺,「性是危險有害的,在仍未結婚的情況之下,不能進行任何形式非生育為本的性行為,否則基於安全性行為不是百分百安全,『性』必會引致性病與意外懷孕的後果」,如此用來教育學生私生活的目標價值,實在與時代嚴重脫節。

單一的性態度價值

在「性」的表達催向多元豐富的情況下,人們已經脫離與動物一樣以「延續物種」為本的「性」關係,這是社會現代化的其中一項例證。可惜,社會權力卻不顧現實,致力要將人們的「性」規限在單一刻板的模式,實在有違主張自主獨立的現代社會價值。無論在「性」事情上的不同態度、模式、傾向,在現代民主的社會都應受到包容及重視;在不干涉他人自由的前提之下,個體理應擁有選擇不同私生活的可能,受到人們的尊重。可惜,該諮詢稿未有貫徹有關理念,更有意以教育方式規管學生的「性」,實在讓人匪而所思。事實而言,「性」只是平常人生的其中一環,但有關課程卻有意透過對學生的「貞潔教育」,迴避學生在青春期所面對的「性」現實。在「生活事件︰如何面對性衝動[4]」(諮詢稿頁168)文件之中, 內容大綱指出有關學習重點價值觀為「理性、負責任、尊重」,儘管局方在學習示例概要部份肯定學生擁有性慾及性衝動的生理可能,但卻在同一文件附錄四(文件頁14)有關性行為影響的教師參考資料中指出:

「缺乏愛情為基礎,只為滿足衝動的性行為,是有損男女之間本來誠摯的感情。至於為了討好對方,維繫甚至挽救面臨分手的感情而發生性關係,更不是成熟和負責任的表現。即使在現今社會中,婚前性行為越見普遍,若處理不當,會影響自己或愛侶日後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相反,性行為是建立在對愛侶的尊重、責任和忠誠上。在婚姻以內的性行為是對愛的承諾,是表現對對方的忠誠和愛護,是愛的昇華,能帶給一對成熟的愛人幸福,而非悔疚。」

由此可見,只有婚姻後的「性」才得到局方支持,意即要求一眾遠遠未談上婚姻的學生在當下不應該有「性」。如此說法,可見局方迴避學生最為實在的「性」感覺,更致力讓一眾學生達到「去性化」,鞏固一套仍被基右教會所堅持的「貞潔」理念,以及一種不合時代發展的「好/壞」性價值觀。「缺乏愛情基礎」、「挽救面臨分手」成為局方把「性」污名化的手段,作用不只在於他們對「性」擁有崇高遠大的貞潔理想,而更是渴望透過對「性」製造優劣階級,引導學生作出局方所認為「正面健康」的戀愛及性態度。不過,個人價值及態度並非兩時三刻所改變,人們經過人生不同的體驗及經歷而建立自我獨特的人生態度,而「性」亦是確立自我身份認同的其中一種方法,學生理應擁有開發身體的機會,以及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無視「性」即是無視現實。可惜,局方在同一文件有關教師參考資料之中,列明指出「有關婚前性行為的可能後果」分別為1)意外懷孕,2)性病,3)沒有懷孕亦沒有性病。如此分類看來讓學生清晰易明;可惜,在有關第三點的可能後果:「沒有懷孕亦沒有性病」,卻被文件描述為:

「同學容易認為這是最好的後果,但同學應反思他們的愛情是建基在什麼之上;而以性來維繫的關係到底是真愛還是放縱。年青戀人宜在冷靜清醒時表達彼此就關係的期望,互相尊重並持守。」

說穿了,原來局方只認為婚姻以內的「性」才是「正面健康」的,而所指的「意外懷孕」及「性病」亦只是引領學生拒絕「性」的理據,而「性」亦要需要以「愛」的包裝下才能獲得正當性,否則會被視為「放縱」,甚至「壞的性」。可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對學生的戀愛及性態度早存既定立場,而且「性」階級分明,意圖營造一個「婚姻以內」及「愛情基礎」作為前提的「性」空間,其餘不符合定義的「性」則被視為次人一等的、不道德的和不健康的。在自由選擇私人生活態度的現代社會之下,「性」不再只局限於「生育」範疇之內;但局方在課程諮詢稿中,一面倒只講述與「性」相關的負面後果,卻迴避「性」對學生亦同樣帶有正面效果,諸如了解自我、實現自主、表達關係、確立身份認同、甚至製造實在歡愉。這都是林林總總人們接受或享受「性」的可能原因,但課程諮詢稿中竟然一字不提,可見局方對學生的「性」只有單一的理解及立場,即是「性是負面而危險,需要拒絕並守貞潔」。面對一個又一個步入青春期的學生,他們所帶來未知而有必要了解的「性」需求,提升同學的「性知識」無疑是合理不過的做法;可惜課程卻旨在教授「去性」的教育,藉著單一的負面面向引導學生成功拒絕「性」,這種 「貞潔教育」確是本末倒置的(去)性教育。

建造「性」的金字塔

除此之外,在「生活事件︰婚前性關係的後果和含義[3]」(諮詢稿頁183)文件之中,內容除了教授學生婚前性關係的單面向「負面」後果之外,還教授學生有關懷孕、墮胎及性病感染的資訊。可惜,在看似平常不過的性資訊教育之中,卻存在一個又一個具有歧視性的魔鬼細節, 當中分別在「性病的起因及蔓延」(文件頁32)高影片10之中,提出「6)同性戀行為」及「7)娼妓問題的存在」,皆是性病蔓延的社會因素,而進行不安全性行為的引致因素卻沒有提及,形同將同性戀及性工作與性病蔓延劃上等號;而在「較易感染愛滋病的人士」(文件頁35)高影片13之中,亦清晰列明「有許多性伴侶的同性戀或雙性戀人士」較易感染愛滋病,而不是「與許多性伴侶進行不安全性行為的人士」,再一次把許多性伴侶的非異性戀者與愛滋病劃上等號。可見教育局在製作「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時,仍然以建立「性」優劣階級作為邏輯依據,把一切不乎合局方定義為「健康」的性歸納為「危險」。「性病」及「愛滋病」的預防教育在香港推行多年,但諮詢稿卻仍然以性傾向來分類患病風險,反而「不安全性行為」卻未有提及。究竟是局方渴望為主流異性戀製造一個置身事外的社會空間,還是營造一個貫徹文件立場的性階級分野;若屬前者,異性戀者將會減弱在「性」方面的預防風險,若屬後者,教育局無疑是製造一個分化社會的階級價值觀,並引致學生對「定義以外」的情慾模式存有歧視,營造一個情慾不友善空間。

在現代社會之中,儘管社會權力渴望規管「性」,但現實卻阻止不了人們對私人生活的自主選擇,包括「性」的選擇。學生所需要的「性」教育,並不是單方面學習局方既有的「健康」性態度,而是藉著吸取不同客觀的「性」知識及資訊,進行一個又一個人生態度的決擇。強行營造一個有「好/壞」之分的階級價值觀,不但無助推動由社會權力所務求達到的和諧社會,更會增加社會不同團體及人士的分化,深化形形式式的歧視。在有關「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之中,教育局不但沒有尊重學生在私人領域上的選擇自主,更加意圖以教育機器干涉學生私人生活細節,造法專橫。局方透過既定預設的戀愛及性立場:1)婚姻以內,2)愛情基礎,3)一男一女,4)不涉及金錢的,5)貞潔的,來為不同學生製造標準的私生活價值,蔑視他們對私生活的選擇;加上單面向介紹「性」的負面後果,而缺乏「性」所擁有正面效用的可能面向,例如透過安全性行為享受歡愉的「性」,最終令香港的「性」教育更為與社會脫節。

什麼樣子的性教育

在1986年,香港教育署首次訂定一套《中學性教育指引》,並且以十年一修訂為目標。其中在1997年之中的修訂,清楚指明學校不是提供性教育最理想的地方,可見教育署沒有打算向正值青春期的學生在「性」事之上負責;更可惜的是,有關指引並未再有在2007年作出更新或修訂。數年之後, 正當三三四課程改革引致教育界上下工作繁亂的時候,政府建議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令性教育變相成為這一課程的其中範疇,以示局方「盡責」。可惜局方一方面在培養學生於通識課程上對不同領域的批判思維,另一方面卻以此課程培養學生順從教育局所設定的「正面」價值,對於這樣矛盾弔詭的教育方針,以及那最最保守的既定「性」立場,不說還以為「明光社」已經「攻陷」教育局。

女性主義研究者 Michelle Fine曾經對美國性教育的教育蘊含指出四種不同立場及出發點,其中「性就是慾望」(sexuality as desire)是性教育課程之中極為少見的觀點,但卻是人們從事性活動的重要動機。Fine認為,「性」是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之中不可缺失的一環,而肯定性慾的存在及發展更是學生掌握自我身體情慾的重要一步。假若性教育只局限在醫學、生理及心理範疇的介紹,而對社會人文層面的「性」作出忽略,便容易引致性別歧視、年齡歧視、身份認同歧視及性傾向歧視等。故此,不應以製造焦慮、不安、自責、罪惡感為性教育目標,而應陳列不同面向的客觀「性」資訊(包括性的歡愉及多元),令學生有能力選擇及實踐自我的人生態度,建構民主社會的其中一元。最後,筆者反對現有「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的諮詢內容,並要求教育局重新改革香港性教育立場,讓學生能夠在全面的「性」知識下選擇他們的人生態度,以建構自我獨立身份。

伸延閱讀: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 何春蕤編
圖片取自: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諮詢稿「生活事件︰性在安全—全面探討安全性行為」文件

文:祖祖(Jonas)@女同學社
女同學社:http://leslovestudy.com/

[1]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2428/Draft_MNE_subject_curr...
[2] http://cd1.edb.hkedcity.net/cd/mce/sed/webfiles/TeacherResources/04_Date...
[3] http://cd1.edb.hkedcity.net/cd/mce/christmas/doc/junior_sec10.doc
[4] http://cd1.edb.hkedcity.net/cd/mce/sed/webfiles/TeacherResources/05_Yo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