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陳清僑﹕ 一棵大榕樹——文化的共同體

【文化論政】陳清僑﹕ 一棵大榕樹——文化的共同體

一棵大榕樹、四周街道上行人的步伐、地鐵的速度帶給都市生活的節奏和規律;我們熟悉的公共場所在節日所作的人流和文娛安排,海傍星光大道外年中無休的維港煙花;還有,孩子的成長路,青年的迷失地,上班一族以不變應萬變的作息日程,以及退休長者不盡相同的孤寂晚年;這些大家都默默接受和關心的事情,以及許多其他日常生活的點滴……,我們很少會想到,當中所包含的至為普遍的文化觀點,正是人在面對生活時的根本取態、關懷和心靈所需。

執筆時正在印度參加亞洲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研究會議,討論到文化政策的性質和作用。當地學者說,印度社會經過多年的討論後,決定不可能由國家來制訂一套屬於全民的文化政策。但國家憲法同時確認每個人都有基本權利,包括接收和表達相關的思想和內容,公民絕不會因語言或宗教而受到不平等待遇。會眾一致理解,語言和宗教,正是世界上廣泛得到認同的最基本的兩種文化權利。

印度如何看待文化?
文化觀點,簡而言之,就是從最根本的人文關懷和生活常理出發,對我們身邊事物,哪怕是一棵樹、一張傳單、一首揮之不去的歌曲、一個鄰里的作息生態,所採取的態度,以及由衷而生的欣賞、理解和表達的角度。因為根本,所以文化觀點與我們作為人的基本條件、權利和幸褔息息相關。試想,作為群居的人,要是生活缺少了樹木、缺少了資訊、缺少了藝術和社群,我們過的日子會有多麼無聊和難受?

再嘗試以這樣的觀點和胸襟再去思量空氣的濕度、味道和塵粒,去調度你我日常交流交往所需的時間和空間:我們的生活本該如此?沒有另外的可能?再仔細看,學校的上課安排和課外活動年表,圖書館博物館和社區中心的種種措施,這可能嗎?城中使用不少公帑的教育和文化的機構,都為下一代的人才提供了什麼養料和機會?問題簡單,答案叫人納悶。

我理解到,在印度,基本文化權利的保障既具體又透徹,而且情理並重,並非一些只列在文本或「指引」中的虛空套話。我既羨慕又感到羞愧。任何普世的價值,皆建基於人類共有的、多元的、能包容的人文關懷。當然,在不同社會裏、不同的制度中,文化權利和由此而生放諸身邊事物的文化觀點,也要結合具體情況和操作過程而實行,但卻不應乖離原有的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

把文化的、人文的觀點貫注到社會的整體當中,除了上述語言和宗教兩大範疇外,當然還有同樣重要的其他領域:如教育、媒體、社群和社區生活等。

以教育為例,愛中文(包括廣東話、普通話、以文字為本的中華文化)。回歸了,我們怎樣培養學生對中文的「愛」?這是個複雜的過程,缺乏一定的喜愛,學艱深的文字是沒法讓人有所投入的。缺乏認知的掌握和切身的感應,到頭來都無法引起興趣,自然不能法投入,更遑論培養出愛、包括對語文的尊重和珍惜了。我如果不愛,事實上是學不好的(儘管是黃皮膚的人,學習中文還是很難的);反之,掌握不順也就難言鍾愛了,這是常理。

香港欠缺文化視野

而我們去學英文又何嘗不經過同樣的心路歷程?香港學生普遍對語文的興趣和理解不深,這跟民族主義或殖民思維等意識形態作用關係未必最大,反而關乎我們的政策部門,能否結合專業的知識、文化的參數和教育的用心,去面對一件必須細水長流、耐心對待、憑良知去策劃和疏導的事情。在語文和教育的問題上,缺乏基本的文化觀點,再多放資源事情還是做不好、做不成的。

最近,「國民教育」是另一明證,讓我們看清楚教育當局,不止是局長,還有局裏為社會和家長做規劃、做專業把關的課程發展處,在處理過程中,不但專業失職,而且完全缺乏對人文、歷史的關懷和尊重,當然連最基本的文化視野和態度也欠奉。

再看媒體(包括已全面滲透我們生活的新媒體),它的重要,不言而喻。除了保障新聞和資訊自由外,媒體更有促進社會多元發展的關鍵作用。這動力完全來自民間,而效果也在民間社會和公民意識的逐步成熟中得到見證。討論多時的公共廣播雖似不了了之,但隨着網絡規管所引起的關注、佔用大氣電波的免費電視牌照的發放、數碼廣播和新媒體表達空間的擴充、媒體的生態正急速變化,影響深遠。不斷滋生的民間小眾傳媒空間,突顯了市民監察媒體運作及操守的需要。因此,公民參與傳播及接受具質素的媒體訊息,都是新世代重要的文化權利及政策議題。

更為基本的、長期受忽略的是媒體常識(media literacy)的教育。除教授各媒體的基本知識外,它更應引導學生參與有關媒體科技、歷史和倫理的討論。無可否認,多元活潑的媒體生態已經成為香港文化的核心,誰說它不比亂局中的國民教育更能在下一代中培養出我們的「大國民」?

至於社群和社區生活,涉及文化空間的使用、城市的規劃、都市人和周遭環境之間的互動、創意社群和生態的衍生等。篇幅所限,容後再談。總之,我們的政策如能有效地配合和發揮,可以把公民社會之中的文化觀點和養分,滲透到社會生活和體制的不同層面裡去,孕育一個更為有機的文化共同體。

我認為,把文化的議題提到公共論述和政策的平台上去,已到了逼切的時候,需要大家來共同探討。

作者為嶺南大學文學院學術事務長、文化研究系教授

信報財經新聞 A18- 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2-08-10

(本欄逢周五見報,由本地及海內知名學者、文化評論人與文化界業內人士輪流執筆,縱論種種文化政策議題。)

(圖片作者﹕米斯特艾倫;圖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