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民陣有嘢講」:《婦女觀點,七一呈現》

- fred

由香港人民廣播電台、香港獨立媒體與民間人權陣線合辦之「民陣有嘢講」系列,希望透過獨立媒體帶出不同社群7 . 1 上街的理由,6 月29日刊出一、二集,今天續刊三、四集內容。

面對貧窮、歧視、暴力及污名的基層婦女,近日被保守宗教團體反對走在7 . 1 遊行隊伍前的性小眾團體,今天有話說,今天要遊行。

「民陣有嘢講」:《婦女觀點,七一呈現》
 -林輝 香港獨立媒體

《婦女觀點,七一呈現》
主持:李偉儀 婦女運動參與者、社會政策研究員
嘉賓:胡美蓮 平等機會婦女聯席
   歐碧華 平等機會婦女聯席
   Nancy 平等機會婦女聯席

當傳媒的鎂光燈全聚焦在明光社和同志團體時,請勿忽略同樣走在遊行隊伍前頭的婦女團體。她們在高喊:我們有話說!且聽聽這半邊天的心裏話。

今年7 . 1 ,平等機會婦女聯席提出了四個訴求:反貧窮、反歧視、反暴力、反污名。對於婦女運動來說,這些訴求不但不新鮮,甚至聽得有點太多---貧窮、歧視、暴力、污名,不僅是標榜女性主義的婦女團體一直爭取要消滅的對象,更是許多不知女性主義為何物的婦女背上之芒刺。當社會上許多人認為早已男女平等,甚至女權大過天的時候,許多女性---尤其是基層婦女---仍然處於一重或多重的弱勢之中,承受着無日無之的剝削和去權。在經濟似乎開始復蘇的今天,基層婦女的生活又面對何種許諾與失落?

這麼近,那麼遠

談到香港的經濟神話,總不能不提婦女的貢獻。自60年代起,不論是在工廠每天工作十多小時的「工廠妹」,還是將一袋袋的塑膠花拿回家裏加工的母親們,都是令香港經濟騰飛的中堅分子。她們提供了密集、穩定且廉價的勞動力,使當時香港的工業迅速發展,同時也開創了婦女經濟自主的先河。然而,從事生產行業的婦 女,雖有部分如《晚晚六點半》(蔡寶瓊編/ 進一步出版)中奮力求學、由藍領轉型為白領的例子,但大部分由於經濟、家庭種種因素,始終維持低學歷水平。90年代初香港工業北移,首當其衝的就是這批婦女。她們多已屆中年,過去20年均從事工廠生產,高超的車衣技巧、純熟的手工和多年的工作經驗頓化流水,更遑論自多年工作中與工友建立的深厚友誼和感情。中年、低學歷、照顧家庭,使她們重投社會變得極為艱巨,即使政府大推各種再培訓課程,始終效果有限。

隨着地產泡沫爆破,政府的赤字嚇壞了香港人,削減公共開支之風大吹,私有化、公司化、散工化、外判、減薪、削福利,接二連三。結果如胡美蓮所言,基層婦女全部被迫投進清潔、保安、家務助理等行業,「她們」默默耕耘,判上判之後,只得到低至三、四千元的收入,做着一些「我們」都不願意做的工作。經過多個組織的努力,最終爭取到政府為屋邨外判清潔及保安定下的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使以女性為主的這一部分基層勞工,免於低得可恥的薪酬,但對整體而言,爭取合理工資和工時之途,仍是路遙漫漫。

也是「三八婦女」

基層婦女的故事,比煲呔特首的「推銷員神話」更有血有肉。除了要工作賺錢外,還要為丈夫子女家公家婆打點一切家頭細務。有婦女戲謔自己為「三八婦女」──8 小時出外工作,8 小時打點家務,8 小時休息,年中無休。當政府要求綜援單親媽媽必須找工作、將婦女價值都壓縮成經濟效益的同時,又有否想過盡心盡力為家人作無償勞動的好母親、好妻子、好媳婦作如何想?家庭主婦的勞動被當作不務正業,又被強積金排斥於外,爭取全民退休保障只是其中一條出路,更重要的是要改變傳統「女人做家務天公地道」的頭腦。

基層婦女尋找工作時,面對形形色色的歧視,又豈是一條性別歧視條例可以解決?年齡歧視和家庭崗位歧視已是見怪不怪,其他的如「口音歧視」便令粵語不流利的新移民婦女吃盡苦頭。社會對新移民的論述,由政府的 167萬經典數字作分水嶺,不是「沒公德」就是「呃綜援」,簡單一句「陀衰香港」就令多少新移民婦女抬不起頭。不諳粵語、缺乏本地工作經驗,使她們難以找工作;社會圈子狹窄和歧視眼光,使她們羞於啟齒求助,一旦求助又易被標籤為好食懶做。雪上加霜的是,政府於04年1 月改變綜援政策,新來港人士要在港住滿7 年方能申請綜援,對於捨棄家鄉來港團聚的新移民婦女、綜援家庭的新移民婦女頓成家庭負擔,新政策等同迫使她們附屬於丈夫,若不幸遭到丈夫暴力對待,她們多只能選擇啞忍。

平等機會婦女聯席在7 . 1 前做了一個小型調查,發現香港婦女最關注的社會議題包括全民退休保障、最低工資和普選行政長官。渴望民主、參與社會事務並非男性專利,事實上,在社區默默耕耘、參與義務工作的多是基層婦女,

只是因為社會規範各種因素,才鮮於發聲。今年7 . 1 遊行,由婦女團體領頭,正正是要讓社會更清楚聽得婦女的訴求。

彩虹旗飄揚,在多元包容的民主運動中,姊姊妹妹如是說。

明報 200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