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社會發展論壇 2009 民間報導系列〕社區更新 阿婆都識

〔社會發展論壇 2009 民間報導系列〕社區更新 阿婆都識

(編按:由社聯主辦的《香港社會發展論壇 2009》正進行中。今年一班大學生充當民間實習記者,為未能參與的朋友報導活動。)

社區更新 阿婆都識
張靜文

10月17日舉行的社會發展論壇 2009--「社區規劃平民化,都市更新DIY」工作坊,由社聯伙拍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主辦,吸引近了百學生、長者、教育、社工動筆起草,為自身社區出一分力。對於政府城市規劃因循延宕,在場長者直言:「都唔知等唔等到!」

葵青長者議會主席陳伯,一出場一臉勞氣:「曾經為居民爭取天橋指示牌,結果運輸署推給路政署,路政署推回運輸署。幾個政府部門推來推去!」最後區議會打算自費興建之際,運輸署竟回信重新考慮申請。為長者發聲的陳伯亦嘆無奈:「究竟我們小市民,如何可以監察政府,表達自己對社區的訴求呢?」

由上水遠道而來灣仔的葉婆婆和林婆婆笑言:「我們等天水圍北醫院等了足足十年,都唔知等唔等到!」葉婆婆指因為天水圍北人口不足,政府多年來施政報告未曾提及過為該區興建醫院,令區內長者長途跋涉跨區覆診。林婆婆批評政府未能切合區內長者需要,休憩用地只得北區會堂和公園,綠化跟本不足夠,不符合世衛推廣的「長者友善」城市指引。

年輕一輩亦重視公眾參與:「社區更新何不參考日本的六本木的綜合社區?該區業主仍然擁有業權,可選擇賠償或原區安置。」「政府願意去實踐定下的規則(地積比率)嗎?一棟棟牙籤樓、發水樓、防火層、環保露台,政府是真心控制樓宇密度和屏風樓嗎?」「政府諮詢未能反映社區現存的問題。觀塘裕民坊重建只詢問被拆卸商住戶,有沒有關注周邊社區的聯繫?重建後的設施其他公眾可以使用嗎?」

長者友善 不要只建設老人院

前長春社主席何小芳總結時慨慨嘆香港發展商影響力太大,掌控地積比率和樓宇密度,「新樓達八成實用已經非常好」。如果市民不為社區更新發聲,只會有更多屏風樓出現。

她敦促政府「落街」面對市民,主動溝通,就如林鄭月娥提出的「唔鍾意做都要做」,不要因為法定程序(due process)完結而自覺做妥。社會不斷改變,人口結構亦不斷流動,任何規劃都會有可能滯延(time lag),我們難以預見幾年後社會的需求,所以規劃要有彈性因時制宜。「其實我們不需要規劃師,政府要研究規劃,市民踴躍提供意見,大家利益不同而有counter balance(抵消)。做到真正為長者設計,不要只建設老人院。」

市民不是洪水猛獸

港大城市規劃及設計研究生郭同學認為,政府、規劃師都要對公眾有信心。「我們上課研究城市規劃,都會了解政府諮詢程序繁複又棘手,覺得市民的規劃只有destructive(破壞性),但由上而下的諮詢不是解決辦法。」她出席了幾次工作坊,初期公眾沒信心能好規劃,「其實只要學過城市規劃的學生把他們的提議畫得漂亮、合乎比例,就可以比得上專業規劃師的設計」。她對市民的寶貴意見感到意外,設計更貼身、更符合切身需要,令她真正有信心可以做到與民規劃。

香港社會發展論壇 2009 -- http://www.hkcss.org.hk/pra/socialforum2009/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