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篇告訴你為何需要關注「水危機與水公義」的文章

一篇告訴你為何需要關注「水危機與水公義」的文章

(有興趣認識更多,可參與2011年3月19及20日的--《香港水論壇》http://globalmon.org.hk/zh-hant/environmental-justice/water-justice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我們最易忽視的原素,事實上「水」源在這幾十年間受到嚴重威脅,水源分配不均問題更挑戰著人類基本生存的權利。水危機與水公義問題如未能及時受到關注,只會繼續惡化下去。然而了解危機,是對抗危機的第一步;文章集合了水資源危機與水公義的主要討論點,讓讀者了解兩者的關係。

不願面對的水真相

當我們看著藍藍的世界地圖,發現地球有三分之二的地方被水覆蓋,我們以為水資源十分豐富。經濟學理論「鑽石與水的悖論」告訴我們鑽石比水昂貴,因為鑽石是稀有物,水是源源不盡,所以水是無價值的。

事實上這一切都是騙人的,地球上的水有97.5%是海水,淡水只得2.5%,而可被我們利用的淡水資源只佔地球上的總水量不到0.5%,淡水是十分稀有的資源。聯合國報告指出現時全球每5人就有2人受短缺的水資源影響,於2025年將增至3人。世界銀行報告: 「到了2030年人類的需求將會大大超出地球供水量的40%。」

用經濟學的說法便是「人類在未來數十年,將會面對水源的嚴重赤字。」唯一不同的,是由於種種因素失去的淡水是不會將回來,是一個永恆的水赤字。

全球缺水大國之一 中國

中國佔全球人口25%,卻只有世界總淡水量的6%,中國只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均擁有淡水量水平,乃貧窮水國。近年多國發生百年一遇的旱災及缺水引發的糧食危機,中國政府於今年2月提出10項抗旱措施,中國水資源危機已到達非常嚴峻的地步。

水資源將取代石油 主宰命運

2010年世界經濟論壇報告「在未來廿年來, 水將會比石油更昂貴」。石油對我們生活帶來很多方便,但沒有了水人便沒法生存,水是無法取代的必需品,在不久將來食水必然比石油更貴。

上個世紀石油是最重要的資源,而隨著前所未見的水危機,人類已踏入新的水世紀,哪個國家掌握了水資源就可以在國際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上掌握很大主動性。

水危機原因

現時中國660多個城市中便有400多個出現缺水的情況,約有3億人無法取得安全飲用水,目前全國年缺水總量約為400億立方米。水危機成因複雜,以下是其中數項重要因素:

原因1:
世界人口正急劇地膨脹。在世界上五大爭水熱點的國家人口預期在2025年增長45%-75%。屆時中國人口也會增長兩億多。在20世紀人口增長也上升了3倍,用水量增加了6倍。2050年,全球人口將再增多30億,即是說我們需要比現時再多80%的水資源以滿足需求。

原因2:
愈來愈多的人口遷往城市居住,現在的情況在歷史上從未發生過,這對有限的供水系統造成壓力之餘,城市用地表水(河流﹑湖泊等)和地下水也遠遠超越了大自然的造水能力。聯合國估計,到2030年,世界上城市總數將增長160%,屆時城市人口將比農村人口多一倍。

原因3
水污染;現時全球每日就有13698人死於水污染有關的疾病。中國的水污染情況亦十分嚴重,有一半的城市地下水污染嚴重, 七大水系約有三成的淡水已不能飲用。綠色和平指出2007年工業污水排放量就有246.6億噸,佔污水排放總量約一半工業污染,而含有不能分解的化學物質化肥用量估世界總用量的1/3。現有三億多人喝不到安全的飲用水,即每四個中國人,就有一個在喝不乾淨的水!

原因4:
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令旱災及水災變得更嚴重和頻密,有報告指出,中國在2010年三分之一的旱災是由於氣候變化所導致。去年中國南面遇上百年一遇的嚴重乾旱。受災人口6130.6萬人,超過80萬受災村民紛紛逃離家園,成為中國踏入21世紀以來最大批的「氣候難民」。而今年北面共有8個省份正經歷著嚴重旱情,聯合國糧食組織更罕有地發全球預警,指中國或因旱災導致小麥失收導致糧食危機。

氣候變化導致天然水資源分配系統和水循環系統失衡,例如2009年尾的南方大旱但北京初雪時間是20年來最早,在2010年北京的初雪卻是60年來最遲,可見氣候變化令到人類更難掌握水資源危機的數據或定立防預措施。

原因5:
現代工農業大量用水。全球總用水量中餘下的65-70%被用於農業灌溉,當中約7成是用於現代大農業生產。受全球化影響下,企業在國內進行大農業生產,現今的小農生產方式迅速減少,被取代於概念完全不同﹑大量浪費水源的大農業生產方式,這些農莊只以提高產量為目標,視珍貴的水源如無物。

據保守估計,而中國近年高速發展工業,用水量驚人,世界觀察協會預算今後20年內,中國的工業用水將從現在的每年520億噸長增長到2690億噸。而按目前的這種趨勢,到2025年,全球工業用水將增加一倍,工農業的用水量遠超過大自然的造水能力。

原因6:
大規模的抽取地下水以滿足地表水不足的情況,令地下水極速減少。由於地下水占中國水資源總量的1/3,中國有近70%的人口飲用地下水,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導致華北地區出現一個世界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區,部份地區淺層地下水已被採空。如北京現在比70年代的地下水虧損了106億立方米。今年中國旱災,政府更派人在8個省份掘1030多個井提取地下水舒緩旱情。

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家們在「全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研討會」中一致認為:地下水決定著城市和人類的命運。如果不能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地下水,總有一天,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將會是人類的眼淚。」可見地下水已所餘無幾。

從水資源危機到水公義

要解決水資源危機必須從多方面著手,涉及的範圍也很多元化,如水庫建設﹑城市規劃等也會對水源造成很大影響,解決問題刻不容緩,市民除了需要珍惜用水外,更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必須將保護水源列入其中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對抗水危機。

另一方面,在水源稀少的情況下,背後有一個更大的社會問題需要解決,就是「誰有水喝」的問題,水資源分配政策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是先要滿足工業﹑經濟發展還是乎合社會公義,讓人人有乾淨水喝呢?這就是在「水公義」部分需要拆解的核心討論。

 理想的水資源分配政策: 把現有的水資源能非常合理有效地利用起來,供人民所需;確保水設施水管等安裝到各家各戶,即是有足夠的水的分配能力;妥善處理污水排放,避免造成更多水污染;及保障每一個人都可享用一定水資源,保障其生活。

飲用水為基本人權

在全球水危機威脅之下,大企業家欲將水變為商品在市場上買賣謀取暴利。1992年都伯林宣言(The Dublin Declaration)將食水定義為可被買賣的經濟物品。事實上,跨國企業早已看準了這珍貴的水源,並控制著全球多個地方的供水,在水市場買賣謀暴利,無聲無息地將我們推向「有錢有水喝」的深淵。

以上舉動挑戰著我們一直視水為天然資源的共識,水商品化的結果會使日後享用食水會變成富有人的權利,這個想法很快便引起全球關注。水乃生命之泉,水源關係到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存亡,其重要性僅次於空氣。

2010年7月聯合國通過將飲用潔淨水定為基本人權的議決,在164個會員國當中有122個會員國支持該決議,而水一單被視為權利,將令到很多擁有水私營公司的國家少了一條財路。43個投了棄權票的國家幾乎全部為第一世界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丹麥和日本等。

承認水作為一項人權「一種法律權利,而不是一種商品,或是一種具施捨性質的服務。」。意味著會員國有不可推卻的責任去確保其人民,不論身份地位貧富,都能獲得清潔及可負擔的用水。

也許在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中,當時無人想到水危機與水公義的問題,將飲用食水將會成為人權的一部分。但在迅速減少的水源底下,有關「水權」的爭論只會引起愈來愈激烈的討論,而爭論將影響每一個人的命運。

水公義

水公義就是要確保每一個人都有飲用水權利,權利不受任何條件限制,水更不能被人視為巨富才可擁有的資產。所有人要有共識,水是非常珍貴﹑需要大家珍惜的共有資源。

但現實就是家庭和社區用水只占人類總用水量的1/10。工業用水占世界可用淡水總量的20至25%,除了水資源分配不平均外,也反映出即使地球不夠水用,也要滿足工業發展。而工商業的用水都是以賺取利潤為目的,而非以人基本需要,現實有很多例子證明企業為了利潤漠視人民用水權。

為滿足小部分人無盡的生活需求,大量發展工農業將水危機推至極點,引致大量污染及過量使用水資源。水本是自然與社會共用的資源被企業利用,淪為生財工具,而背後帶來的社會成本卻由全部人負擔,當中貧窮人往往當首其衝,生活最受缺水所威脅,但這群人對造成水危機的「貢獻」卻最少。
而政府更有責任監管工商業用水而且要他們為此負責保障人民用水權。

「世上的水資源是足夠的,但不足以滿足貪婪的人。」 借用印度甘地的說話,要保障人類的水權並非沒可能,只要有合乎水公義的水資源分配政策便可。可惜現時政策趨勢不僅未能保護水權之餘, 更將水視為商品而不是過往的社會福利,大部分國家(包括中國)的水資源政策便成為大財團/企業的生財工具。

三個水不公義的例子:

水私有化與水不公義

誰負有保證人類享有對生命至關重要的水資源的責任,是市場還是國家?是商業集團還是政府?如果水被定為人權,那麼政府則應負有保証人有用水權利的責任,而商家便不可能從中獲利。

跨國企業Suez蘇伊士及 Veolia威立雅已控制著全球40%的水市場,單在2009年兩公司的純利達4億7千萬港元,利潤續年上升。部分國家自願開放市場,讓私營公司通過擁有市場供水來牟利,引入競爭藉以提升效率,事實上政府為了保障企業的利潤,使這些企業在完全不用競爭低下壟斷了水源,賺取穩固的巨額利潤。而被人普遍忽略的是,事實上大部分發展中或貧窮國家,為了得到世界銀行的資金援助,被迫開放國內水務市場,讓水變成市場供跨國企業掌控。

過去20年,中國的水需求量急增,外資公司,如威立雅、蘇伊士、中法水務、匯津,對這個龐大水巿場虎視眈眈,紛紛來到中國投資水務。中國原意是引入競爭改善水資源問題,唯事實並不如此,被私有化的地區的水質不單沒有改善,水費更被調高數倍之多,昆明在水私有化4年間水費上升了92%,令民眾的食水開支急升。現時中國只有不多於8個省分還未出現私有化,但在這個趨勢底下,被私有化的地方將會愈來愈多,數年前香港政府也有意將水務私有化。

現時香港的水務是公營的,每戶可享每四個月首12立方米免費用水,保障居民最基本的用水權。反觀曾經聲稱是社會主義的中國,其絕大部分城市是需要為每一滴水付錢,令到最貧窮的人就算享有自來水設施也未必能夠負擔水費。水私有化將令政府及人民失去主導水源的權力。

水庫與水不公義

過去20年來,中國各省份的地方水利部門及地方政府不斷興建水壩和水庫,透過水力發電來供應各城巿的高電力需求。建水庫忽略了其對生態環境之破壞。有些評論以水資源豐富的雲南為例說,一些大型水利建設主要考慮發電,忽略防洪蓄水等農業需求,令到2009年峴現大旱的影響人數比正常情況多。

中國自1949年, 中國一共興建了8,600座水庫。建水庫迫使許多原居民離開原居地,更令水流被切斷,下游缺水的情況加劇。香港自60年代起,依賴東江水解決食水問題,東江水佔全港8成用水量。而這龐大的工程令到東江水源頭的河源市出現大批水庫移民,這批移民人口被安排搬遷到不同的移民點,在新的居住地方他們往往面對著「工不工,農不農」的情況。在缺水土地及缺乏就業機會底下難以維持生計。更諷刺的是,他們的飲用水遲遲未受保障。有的村民每天花上兩小時上山挑水;有的地方有自來水,但水質沒保證,含有沙石;有的可享用來自東江的自來水,但水費昂貴令他們卻步。

樽裝水與水不公義

全球樽裝水市場年總值600億美元,年銷超過一億五千萬噸,香港的平均消耗22億支樽裝水,銷量並持續增長。發達地區如歐美及香港,其自來水的水質量受嚴格監管,其實並沒有買樽裝水的需要。但生產商利用無孔不入的廣告作宣傳和推廣,把樽裝水包裝成「更健康,更時尚」的形象,甚至打造成日常的必須品。現代人對購買樽裝水視為生活習慣,正中生產商下懷。

看似簡單的一樽水其實背後隱藏了很多不公義的故事。有否想過為何生產商有權每天抽取數以十億噸的水源,然後以數千倍價錢轉賣到消費者手上?生產商為了謀取暴利,佔據了水源,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他們不惜砍伐樹木和抽取地下水,破壞當地水源系統,使河道乾涸,令到當地居民﹑動物無辜地受缺水之苦,而生產商賺回來的錢他們連一毛錢也分不到。這些水源地區又往往位於偏遠地區,生態環境的好壞會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如農業生收等,造成惡性循環。

再者,在生產過程中樽裝水需要使用樽內容量3倍以上的水,而生產一瓶樽裝水的耗能相當於4分之1瓶石油和,所耗能源比普通開水多1500倍,數字還未計上運輸和保存系統所需的能源,這種耗能的生產只會令水危機惡化。

另外,用後被遺棄的膠樽多達11億支,可繞行地球近6周半。香港每天新增154噸膠樽,當中只有一半被回收率,而回收在港再造的膠樽卻少於1%,其餘運往外地不知去向。而膠樽回收再造是不能再造回膠樽,只可變成更次等的塑膠材料,所以每一個膠樽最後只是以另一種不同形式留在地球污染環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後記:近十年間,人類活動導致的生態危機愈來愈明顯,好像是生態圈內每一個環節也受到嚴重破壞,水危機與水公義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而破壞生態所帶來的災難更是我們不能預知及承受,如我們不想自取滅亡,便需立即行動,反思人類與生態的關係,尋求在地球生存的立足點。環保與社會的可持續性將會是現今社會人類面對的一大難題,,而需要我們正視和積極面對,喚醒我們不斷自省和追求公義的本能。

作者: 全球化監察項目幹事 吳思敏
2011年2月

讀物:
Blue Glod, writen by Maude Barlow, Tony Clarke
Bottlemania, writen by Elizabeth Royte
中國南方城市供水改革 全球化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