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透視中國「同直婚姻」 關注同夫同妻問題

透視中國「同直婚姻」   關注同夫同妻問題

【紐約時報5月13日報導】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研究人員張北川正搜集中國「同直婚姻」(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結婚)的故事。大部分的故事都涉及了瞞騙,偶爾還夾雜着暴力和各種藉性接觸傳播的疾病。可是,張北川在上星期的電郵訪問中表示,他懷疑這些瞞騙,以及隨之而來的心理和身理上的痛苦,正逐漸減少。

「有一位我跟進了兩年的女士,她的女兒是知道父母婚姻的實情。這個月,她告訴我,這位唸高中的女兒與父親對質。」張北川寫道:「那名女兒向父親說:『這些年來你一直都在傷害我媽。我一點也不歧視同性戀者,但像你這種人結婚去傷害別人,真的很卑鄙。』」

張北川認為這種公然的討論代表著至少在年輕一輩間,「中國正發生巨大的變化。」

據估計,中國的「同直婚姻」牽涉約四千萬人。很多針對「同直婚姻」的研究都把重心放在「直女」上。她們在不知情下嫁給男同志,因而視自己為受害者。不過,中國的研究人員也開始將焦點擴展至性別的另一面:娶了女同志的「直男」。

在中國,嫁給男同志的「直女」被稱為「同妻」;娶了女同志的「直男」被稱為「同夫」。

過去三年,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社會學家唐魁玉所領導的研究圑隊發表了約十篇與「同直婚姻」有關的論文。在去年十二月,唐魁玉和他的學生聯同大學另一位研究人員于慧,發表了一篇鮮有的論文,把「同直婚姻」的討論擴展至「同夫」。

論文以「『同妻』『同夫』婚姻維持與解體的比較」為題,指出「同夫」的處境與「同妻」十分不同。雖然「同夫」為數不少,但他們參與網上自助組織的程度卻比不上「同妻」。這是因為「同夫」較少在網上抱怨,有的人甚至不察覺到自己就是「同夫」。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以大量的網上資源如自助組織和尋覓性伴侶的網站進行研究,因為要找到願意談及自己婚姻的研究對象並不容易。研究人員承認,這樣本使數據傾向那些察覺到自身處境並可能想尋求改變現況的人。雖然他們訪問了二百位「同妻」,但卻只訪問了十位「同夫」。

總括而言,眾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人員認為,作為「同夫」有很多地方比作為「同妻」好。

他們發現,「同夫」由同志妻子身上感染性病的機會比「同妻」從相似的途徑感染性病的機會為少。「同夫」與妻子比「同妻」與丈夫進行更多性行為,因為相對來說「同夫」較容易與不願意和自己親熱的妻子進行性行為。

通常「同夫」的經濟狀況比妻子穩固,所以他們比「同妻」更易和更快提出離婚。如果「同夫」在晚年才發現妻子是同志,他們相對容易地再婚,並和再婚的女子誕下孩子;不過,晚年的「同妻」則較難組織一個新的家庭。

研究人員說,基於種種原因,「同夫」比「同妻」更主動提出離婚,使「直男與女同志的婚姻」數目縮減。

唐魁玉和他的團隊寫道「中國裡沒有人曾認真研究過『同夫』,所以沒有『同夫』的實際人數,但我們認為最保守的人數估計為二百萬人至四百萬人之間。」

張北川估計,沉重的社會壓力導致百分之八十的男同志(即約一千六百萬人)與女性結婚。壓力來源包括了家人繼後香燈的期望。中國男同志與許多現今適婚年齡的男人一樣,可能是家中唯一的兒子。

歸根究底,「同直婚姻」的出現是由一籃子的因素造成:中國推行了數十年的一孩政策、對老人支援的顧慮,甚至是規管人民合法居住和工作地方的戶籍制度。唐魁玉認為,這些因素都迫使男女同志結婚和維持婚姻。

研究人員的其中一篇論文,引述了一名城郊女子嫁給一名居住在城市的男同志,以獲取城市戶籍。之後,她因丈夫的性取向而與他對質,丈夫反駁:「妳在不滿些什麼?妳不就是為了我的戶籍而和我結婚嗎?」

唐魁玉說:「與西方國家相比,實際考慮在中國更為重要。」

張北川同意這一點,並說中西男同志是不一樣。西方的男同志可以保持單身,或者在許可的地方和其他男人結婚。中國的男同志仍受著古老的農業社會影響。

根據唐魁玉和他團隊,同志與直人結婚的其他原因包括:

一、文化上對討論性的顧忌和學校缺乏性教育,許多人婚後才發現自己是同志

二、同性婚姻和代孕是違法的,很多同志選擇結婚,並且誕下孩子。這不僅因為他們要符合家庭的期望,而且他們害怕年老時會孤獨一人

三、社會保障制度假設了兒女為長輩的主要照顧者,因此很多人擔心,沒有子女會導致貧困的晚年生活

瓦內薩‧朴(Vanessa Piao)為此文資料搜集。

資訊來源:
<Shining a Light on Gay-Straight Marriages in China>|The New York Times

翻譯:Christy Lee(女同學社/G點電視義工)
校對:Xam Chan(女同學社/G點電視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