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尋求別的地球(之二)

尋求別的地球(之二)

圖:維基百科

地球之外有別的「世界」存在嗎?事實上,各個古代民族都曾經設想天上有別的世界,但他們不約而同認為這些世界是神衹居住的地方,所以是肉眼所不能見的「仙境」或「天堂」,而不是我們所熟悉的凡塵世界。惟一的例外可能是最接近我們的天體:月球。由於這是我們唯一可以清楚看到表面特徵的天體,所以最能引起人們的遐想。例如我國古代便流傳著「月殿」之上有吳剛、蟾宮、月桂樹、玉兔,以及因為偷了丈夫后羿的長生不死藥而逃奔至月殿的嫦娥等。

然而,隨著望遠鏡的發明和現代天文學的發展,人類一方面證實了月球確是另一個擁有高山、平原和環形坑穴的世界,另一方面卻又揭示,那是一個完全沒有空氣和水份的死寂天體,所以是一個不適合人類居住的世界。

隨著天文學的發展,人們的注意力很快便轉移到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之上。但很可惜,最近太陽的水星太熱了,表面的環境較月球的還要惡劣得多。金星的質量和大小與地球最為接近,所以曾經令人寄予厚望。可惜上世紀中葉的研究顯示,它的表面氣壓較地球的大上一百倍,溫度更達攝氏四百多度,再加上滿布硫酸,與其說是另一個世界,不如說是一個「煉獄」來得更為貼切。

由於太陽系較外圍的「氣態行星」如木星、土星等極其寒冷,亦無明確的固體表面,所以從一開始沒有為人們在「尋求別的地球」方面帶來什麼希望。這些行星擁有大量的衛星,其中的木衛三「伽里美」(Ganymede)和土衛六「泰坦」(Titan)等的體積較水星還要大,而泰坦更是太陽系內唯一擁有濃密大氣層的衛星。但它們都太寒冷了,科學家無法想象生命如何能在它們的表面茁長。唯一的例外是冰封的木衛二「歐羅巴」(Europa),因為按照科學家的推斷,在冰封的外殼(厚度可由數公里至數十公里)之下,可能存在著一個由液態水組成的海洋。而木星引力所產生的潮汐作用,為這個海洋能夠保持液態提供了所需的熱能。

既有水份是否便可能有生命存在呢?這是一個至為引人入勝的問題。相信人類將來前往太陽系外圍探險時,歐羅巴必然會是一個首要的目標。香港演員吳彥祖有份擔綱演出的科幻電影《歐羅巴報告》(The Europa Report, 2013)正以此為題材。
但無可否認,太陽系中最令人寄予厚望的天體必然是火星。它的直徑雖然只有地球的一半左右而且極其嚴寒,但它既有大氣層亦在兩極擁有冰冠,日夜交替的時間也和地球的很接近。今天的火星表面雖然滴水全無(僅餘的水份都「鎖」在兩極的冰冠),但跟據地表的特徵推斷,遠古時的火星應有液態水在其表面流動。

在上一期的文章裡,筆者介紹了十九世紀末基於錯誤觀察的「火星運河」熱潮,而科幻小說家威爾斯(H.G. Wells)遂因此寫成了膾炙人口的科幻小說《宇宙戰爭》(The War of the Worlds, 1897)。自此,火星人(及由此引伸的「外星人」)侵略地球成為了科幻創作中的一個熱門題材。
但在這個題材還未被搬上大銀幕之前(首部電影上映於1953年),美國一部分人對此已有特殊的親身感受。事緣1938年10月30日的萬聖節之夜,當時還未成為鬼才大導演的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透過哥倫比亞廣播電台將《宇宙戰爭》改編為廣播劇播出。但其間,他刻意將火星人的飛碟降落美國新澤西州和到處大肆破壞的情節,包裝成現場的新聞報導一樣。一些不知就裡的聽眾信以為真於是大為恐慌,一部分更收拾細軟駕車逃離「現場」。當人們知道受騙都責罵電台的不是,但奧遜‧威爾斯卻因此而聲名大噪。這無疑是廣播史上最有名的一趟惡作劇。

自從美國的維京號(Viking)無人太空船於1976年登陸火星以來,人類已經多次派遣登陸器(包括漫遊車)探測火星。數十年來,「火星人」固然找不到,就是細菌水平的火星生命至今也是遍尋不獲。無疑,火星將會是載人太空探險的下一個首要目標,也有可能成為月球以外,人類成立永久性基地(就像今天的南極基地)的天體。但對於熱衷尋求「地外生命」(extra-terrestrial life)、地外文明(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和有機會供人類大規模移居的星球的人們,他們一早便已將目光放到超越太陽系的無邊無際的太空深處。

第一個突破來自六十年代的一項天文研究。研究的對象是離我們的太陽只有六光年的巴納德星(Barnard Star)。

(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