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越窮越買,越買越窮。

越窮越買,越買越窮。

由當初在facebook 辦二手衫領養,到後來的 Go Green Hong Kong 網頁,這幾年來,我們一直鼓勵大家善用資源,惜物惜福,不作無謂的消費。因為,天然資源有限,人的欲望無窮,假若大家都因試圖滿足欲望(而不是基於需要)而去消費,資源耗盡指日可待,後果不堪設想。我們以為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道理,坐言起行的話不止能拯救地球,對自己的荷包亦只有百利而無一害。可是,環顧四周,沉醉於無謂消費的人畢竟還是大多數。

見過有中環OL因為不停買名牌手袋導致最終破產收場。

見過有舊同學在面書上展示新購的平治房車並「抱怨」車身太高以致上落不便。

試過抵受不住熱烈邀請而出席了一個不相熟朋友舉辦的把酒談心活動,到達後才發現活動主要目的是讓那位朋友展示其未婚夫送給她的巨型鑽石戒指(而我則被逼對著鑽戒做出羨慕表情)。

如何解釋上述這些畸形現象?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時,在公共圖書館借到這本名為 The Spirit Level – Why More Equal Societies Almost Always Do Better 的書,茅塞頓開。

一言以蔽之,貧富越懸殊的社會,消費主義越盛行;消費主義越盛行,永續、低碳生活就越無從談起。

香港的貧富懸殊日益惡化, 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於2011年創下四十年新高:

年份 1971 1981 1991 2001 2006 2011

堅尼系數 0.430 0.451 0.476 0.525 0.533 0.537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全球堅尼系數排名,香港位列十二,排在下列這些國家後面:賴索托、南非、博茨瓦納、塞拉利昂、中非共和國、納米比亞、海地、洪都拉斯、贊比亞、哥倫比亞、危地馬拉

倫敦經濟學院的經濟學家 Jo Blanden 和同事根據從八個國家收集得來的數據計算社會流動(即:父親在兒子出生時的收入水平與兒子三十歲時的收入水平之相關系數)。如下圖顯示,貧富越懸殊的國家, 其社會流動性就越低。雖然香港不在研究範圍內,但香港的堅尼系數比美國(0.45)和英國(0.4)還差,可以推斷香港在這圖上的位置。除了推斷,還有實例:香港大學醫學院去年只有10%醫科生來自公屋家庭,較2000年的20%減少了一半。

一個社會的貧富懸殊問題越嚴重,階級分野就越明顯。俗語有云「見高就拜,見低就踩」,社會越不平等,對低下階層的偏見和歧視就越厲害。如何保持自己的社會地位?靠的就是要顯示出自己「高人一等」。要是不幸給人比下去了怎麼辦?沒問題,找到比你社會地位更低的人,然後在他們面前顯示你比他們「高人一等」就可以了,正所謂弱者向更弱者抽刀。

至於最容易顯示出自己「高人一等」的方法又是什麼呢?一系列被視為身份象徵的商品幫到你: 名車,名錶,名牌手袋,鑽戒等等。早在1899年,美國經濟學家兼社會學家 Thorstein Veblen 在其探討消費與社會階層化的著作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中提到:

要不認識你的人對你的財力留下深刻印象,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努力不懈地展示你花錢的能力後世的經濟學家將這種購買商品非因其有用而是因為該商品能顯示購買者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行為稱之為「Veblen 效應」。

身處香港這個貧富日益懸殊、社會流動性逐漸減慢的社會,越來越多人選擇藉著擁有這些奢侈品令別人對自己留下正面的印象(有助自己爬這條越來越難爬得上去的社會階梯),同時避免被標籤為能力低或物質生活匱乏,試圖躲開社會對低下階層的偏見和歧視。在個人層面,將錢花在這些「又貴又唔等使」的奢侈品上,輕則令你個個月清袋、零儲蓄;重則令你碌爆信用卡、破產收場。宏觀來看,普羅大眾紛紛奉獻出自己的血汗錢來換取這些「又貴又唔等使」的奢侈品,令擁有和經營這些奢侈品品牌的大商家更加富有。不知不覺的財富轉移,令整個社會墮入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漩渦。

消費主義泛指上述這種鼓勵購買更多商品的社會經濟秩序和價值觀。消費主義越盛行的社會,資本家越毫無顧忌、毫無節制地消耗天然資源來製造出更大量人們不需要、但很想要的商品。並且,這些商品很快就會過時或壞掉,報廢後就被送往堆填區和焚化爐。當社會的大多數人繼續沈溺在這消費主義的漩渦當中,永續、低碳生活根本無從談起,說了都只是空談、白說。

要減排二氧化碳,發達國家和地區必需要限制其經濟發展。經濟停止發展並不意味著我們要犧牲我們的生活質素。因為,基本的生活所需既然已經得到滿足,在此基礎上所說的生活質素,指的不是更多的物質享受,而是應以健康、快樂、友誼和社區生活去衡量 (建議參考Go Green Hong Kong 早前轉載的文章: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讀後感)。假若貧富懸殊一天不減輕,普羅大眾就繼續被逼做消費主義的奴隸。低碳生活,亦只可以淪為屋村商場宣傳活動的一個綽頭。

我們期待看到社會價值觀的改變。 下次又在八卦雜誌或網上看見名人(或想出名的人)炫富的時候,我們應該既羨且妒?還是應該看得出其象徵的貪婪與不公、其對社會和地球的損害?

原文刊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