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八樓對學聯,對學運和社運的想像和期盼

-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八樓)

早前,有一份名為「學聯會議假民主,異議聲音遭打壓」聲明,學聯的狀況引起了社運界和大專界的關注。聲明引申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會議當日的程序問題上,但其實,事件引起與會者不滿,除了因為當日的程序不民主外,更因為在過去大半年的學聯發展小組討論中,將學聯發展的一些另類可能性,學運和社運如何連結起來的方法,都被淹沒掉,我們很希望在以下的文字裡,可以作出較多的討論。

我們同意現在的學聯的工作有可以進步的地方,也同意要尋求發展,可是,任何發展都要有原則,其實,在這半年內,我們就原則和具體策略部份,都曾有過一些講法和建議,現在,略為整理,希望拋磚引玉,大家可以一起參詳。

一)原則部份

學運應自覺有獨特身份去參與社運

反觀過去,學聯從來不是一個普通的學生聯誼會,而是一個以關注社會公義為重心、有意識地扮演倡議者角色的學生聯會。觀乎學聯以往的討論,有一說是,由於大專生沒有其他具體的社會身份,因此在各種牽涉不同群體的公義問題時,有一種相對沒有利益衝突的位置(當然這點值得繼續討論),因此他們有空間和位置去關心社會上一些牽涉不同群體的公義問題。另外一說是,大專生獲得社會很多資源,而大專生所獲得的社會位置,是經由一個只准許某種思維的人往上爬的教育系統之篩選而得來,而這種系統本身是一種社會不公義,因此,大專生有責任去關注社會內不同的弱勢群體的問題,並從中再教育自己。

姑勿論那一種說法,那一種原因,確認的一點是,學生在社運中有一個獨特的位置,也應該要出多幾分力。

學生只是社會的一部份,如果大學生要站出來談社會公義,就必須與本土的社運團體有更深的結連。事實上,香港的社運境況,是較為鬆散的,大家忙自家團體的事,當各自團體有事的時候,其他團體卻難以支援,而資源中心在學聯會章內的第一條,就是要「支援本土社會運動」,也填補了本土社運上這個支援的空缺,而這幾年來,社會運動資源中心也很自覺地扮演了支援其他社運團體的角

色。

這兩年來,學聯的內部討論,不斷有同學提出,指社會人士參與學聯的工作會影響同學的「獨立自主」,但我們認為獨立思考不等於獨自思考,社運資源中心正正提供了一個空間讓大專同學接觸到不同層面的人士,並在與不同人的溝通和矛盾中成長,繼續為社會運動找尋努力的方向。因此信念,中心連結和支援了很多想參與社會的個人和小團體,這些個人,有些是畢了業的管委,也有記者、教師、雙失青年、藝術工作者、重建街坊、寮屋街坊;小團體方面,也有居權大學、居權小學、青年公社、消費者力量等小團體,我們希望透過對這些在社會上有不同位置的朋友的支援,可以為結連社運力量出一分力,支援本土的社運。

學運的工作要壯大,要在社運中扮演支援的角色,我們便要連結和引動更多學生以外的朋友,學運不能脫離社運。

以學運為宗旨的團體不應成為利益團體

觀乎這兩年學聯常委同學的走勢,除了出聲明和示威外,似乎也少見直接參與和關心社會。另外,似乎有大部份精力放了在與學生利益直接相關的削資問題上,即使是校園內的事務,比如清潔工和合作社的問題,學聯常委的關心,明顯大大不如由同學自發組織的基層關注組。

而在過去兩年裡,學聯的內部討論,不斷出現以同學的利益為主的論述,強調服務同學,對社運的原則問題的討論,則越來越輕視和不耐煩。而這種氣氛,又直接蘊釀了現在這個與新會所和福利部有關的發展計劃,與及上個月的部份學聯代表及同學離席抗議會議不民主事件。

這樣下去,我們恐怕學聯會失卻了其關心社會的面向,如果學運沒有能力在社會事件中提出獨特的看法,又或者連提供支援的自覺也沒有,那麼,學聯就會變成一個只是關注大專生自身利益的福利聯會了。我們很擔心,學聯已經喪失其傳統的優良部份,喪失了其作為邀請同學關注社會不公義的倡議者角色,也有失其作為大專生對社會的承擔的自覺。

反對管理主義/成本效益主義主宰學聯運作

社會上出現不公義的宰制模式,往往從社會的主流價值和文化所衍生,因此,社會運動作為一種企圖將社會推向民主化的動作,必須對主流價值有所警惕和批判。然而,縱觀今次代表會的離席抗議事件,(見日前兩篇<痛心疾首──學聯還有前路嗎?>之一和二),其實是整個學界甚至學聯向主流意識靠攏的一種現象所引發出來的。

這幾年,九樓同學的討論裡,越來越強調「成本效益」,和以數字來衡量工作的成果。例如九樓同學這兩年來一直都指八樓「做得不好」、「缺乏同學面向」,但在八樓已有舉辦同學活動的情況下,再問九樓同學,所謂「缺乏」是用何種準則來量度?在九樓同學心目中,如何才算「改進」?九樓同學卻回答不出來,最普遍的回答,是數字。可見是由於九樓的同學,一直沒有一種社會運動的、批判主流宰制意識形態的思考面向,他們也提不出數字以外的評論原則。

今屆學聯內另一種向主流價值靠攏的形態,就清楚表現在發展小組的出發點上:在旺角旺區找個漂亮新會所,不惜大大花費,認為有福利部,有漂亮會所就會吸引同學,但,第一,這是否會成為學聯吸引同學的原因?第二,因為漂亮會所而來的同學是否會因而關心社會運動?甚至,在發展小組的主席杜同學竟在學聯電郵組內提到由於害怕學聯「失卻學運領袖的地位」,而所以要去做福利部吸引同學。由此已可見,其實整個發展小組/福利部的討論,都只是想數人頭,認為只要人多就好,社運面向已蕩然無存。

這種情況在勞工和合作社問題時更為明晰:在發展小組中,曾討論福利部要交由基層工友組成的合作社去搞,對八樓同學來講,若以學聯的資源,給予合作社一個平台的話,這平台要怎樣搞(包括不應收合作社租金、要對合作社提供協助、要認真想像學聯與合作社之間的關係等)是原則問題,但這些對九樓同學來說就淪為「瑣碎」的「行政問題」,沒有討論的價值。同時,在學聯架構重組的文件裡,竟直接表達其對職員「自我增值」的要求,完全不考慮勞工合約的違背,與及其他連帶的勞工權益問題。

這從文化上觀之,其實是香港社會正步向的管理主義大籠的一種表徵。大家看看社會現在如何對待一些其實應以「質」去衡量的職業,如社工和教師──就是要以數字,以評級來處理,來管理。李國章現在也想對大專院校進行管理,說什麼某某院校應該專責研究,某某院校又該做教育等,完全不理人家自身的特色,又是一種分化管理的操控模式。大家又看看市區重建、西九龍、中大英文化,整個運作就是上層覺得有野「正」,就要剷平舊有的東西,放上新靚正的東西,用來搵錢,完全不須理會舊區本來有什麼,或者香港本土文化發展如何謂之可持續。

我們認為,社會運動就是要與主流價值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要對主流價值的壓迫性持有相當的警覺,在各種情況下都自覺地站到弱勢一邊去思考。不過,這種批判主流文化的思維,在普遍認為多數就可壓倒少數,選舉就等於民主的香港社會裡,也是一種被邊緣化的文化和思維模式。然而一直有社會運動傳統的學聯,在今天也向主流價值靠攏到這種地步,實在是令人難以接受,與及應該要有警覺的。

二)具體策略部份

就著學聯發展計劃討論文件和半年內的討論,我們有著如下的建議,其實大家可以討論一下,並可以花較為長的時間去仔細和謹慎地討論和思考:

倡議同學關心社會議題,應入院校做支部

學聯發展計劃討論文件中謂要「建立便捷的諮詢及訊息發放渠道」,我們覺得,其實學聯的常委已經是每間院校的外務副會長,甚至會長,掌握著每間院校廣泛宣傳的渠道,我們相信,如果常委在院校內主動去配合的話,不論是八樓還是九樓的話,院校的同學起碼都會知道;反過來,院校同學要諮詢,最方便的當然是問在院校內的代表,而院校代表亦可以趁同學詢問期間去介紹更多社運訊息。

雖然,在這幾年八樓內院校的工作的經驗中,也有與院校中的基層關注小組、基督徒學生運動等學生會以外的學生組織互相聯繫,但我們都深深感到,入院校做社運的「宣傳」工作,如欠缺學生會的支援,還是很困難的。

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大部份院校都有齊備的設施,同學似乎無需要出旺角用學聯設施;而大部份院校學生會都有福利部,但同學不見得因此關心學生會;因此我們對學聯要有新會所的想像實在不明白。我們不反對一個會所的功能,但學聯現在已經有會所,如果學聯要改善與院校同學的關係,並實踐一個邀請同學一同關注社會不公義的倡議者角色,到底是應該將資源投放在一個旺角的商業大廈裡,還是應該將資源投放於各大院校,成立學聯駐院校的分部,組成自己在院校裡的關社小團體?希望各常委及代表會同學可以審慎考慮。

由此引申,我們認為,要連結廣大同學關注社會,其方向應該是在學校設立支部,再由八、九樓的同學合作討論如何將此支部經營為院校的社運資訊站。

了解同學:多做有心思的院校討論,而非無意義的數字調查

在發展計劃討論文件中,指學聯「應清楚掌握會員的想法及脈搏,...可以就學聯的方向及立場提供穩固的基礎...成立意見調查部,定期就著學聯方向、立場及發展向會員作全面的諮詢,為學聯可根據調查結果釐定組織方針及工作建議」。

然而,在一個大部份同學不關心/不認識社會運動的背景下,這種做法根本和學聯作為一個倡議同學去關注社會運動的角色背道而馳──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居港權事件爆發時,的確有學生會幹事因為支持爭取居權人士而被同學臭罵。如果明天我們面對領匯事件、綜援問題,有著與大眾同學不一的立場而同學強烈要求我們不能支持時,我們要怎辦?

我們同意應該多理解同學的想法,可是這是基於社運的前題:我們是需要多些了解同學的想法和面對的生活,才能夠較為容易地將一些較為複雜的社運命題,如全球化、私營化等,向同學闡述及與之交流。我們相信,以多樣化的手法,在院校內多做一些公開的討論,會是可行的方法。

以文化手法引入社運討論

八樓理解,在第四十四屆的秘書處報告中,已經確立了八、九樓兩條腿走路的方法──九樓會就事件作出回應,以社會行動抗爭為主要模式;而八樓就以文化行動的手法介入,鼓勵同學對身邊事物透過各種媒體去表達意見,並在論述的層面,深入探討社會文化之斃端,從而想像社會運動的可能。兩方面互補之下,希望可以盡量全面地照顧到不同類型同學關懷社會的模式。我們不明白,這個互補的理解,為何到第四十七屆的學聯常委會,就已經完全走了樣。

而在這幾年的經驗中,不少在院校內的活動,都是以較「軟性」的面目出現,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如各種錄像/攝影/音樂工作坊,各種放映活動和音樂會,還有捌a報和網頁等,其中「公共空間」和「我的家園」兩個系列活動的持續,更令到八樓常常受老師或同學之邀請到院校做放映和討論。而在上個學期,八樓更首次一連氣走訪六間大專院校,又有售賣社運書籍vcd和vcd的檔攤,又社運電影節,又有小型音樂會,雖然第一次搞這種大型走訪是有很多閃失,但也得到寶貴的經驗:與對我們有興趣的同學進行交流,並邀請他們成為我們電子報的讀者。如此我們收集了二百多個真正有交流過的同學的電郵(而與我們有接觸的當然不只此數),繼續收我們特別提供的訊息,我們相信這比起一個虛無飄渺的「基本會員」人數,來得更實在。

我們相信,從身邊的事物出發,及鼓勵同學勇於表達自我,是關注社會的第一步,亦對一般同學而言較為容易接近。因此建議,在未來八、九樓的合作模式

裡,應該一起思考,多些了解雙方的工作。

對成立中學部的看法

學聯的發展計劃討論文件中,有提到「學生運動不是大專生的專利」,我們對此感到欣賞。然而,在學聯承認自己與已有的基本的大專會員都疏離而欠溝通的情況下,還要同期再招收一大批中學生,而想對他們做的工作也與對大專生的無異,難道大家認為真的靠一個福利部就能吸引中學生關心社會?

如果站在推動學生關注社會這個問題上,是無分大專生與中學生的,面對與中學生的連結問題,我們認為,應該與上述院校的策略一樣,先找到中學生裡的活躍份子,由他們去成立中學生的支部,而專上學生聯會的工作,應該是平等待之,並著力支援這些有心的中學同學,而不是如發展計劃書內所言,只以自己為本位,去「組織、開發」中學生的力量,希望「為學聯的活動提供強大的支援」。

另外,其實八樓過往的工作中,也認識了一些中學生、中學失學生、中學老師,以及經常做中學生工作的非正規教育研究中心,相信也可以對這方面提供意見。我們認為,學聯向中學生方面發展是好事,但有很多問題需要細緻討論,但也無需操之過急,最少可以成立專責小組仔細研究,同期,也連結一些活躍的中學生,然後再作決定。

丙.小結:

其實以上提出的所有發展建議,都需要詳細的討論,我們認為,應該審慎處理,八、九樓都應坐下來,在平等的基礎上,用兩、三年時間去做研究、實驗,再擬定一些計劃,承傳學聯站在大專生立場去思考及實踐將社會推向更民主化的方法。

在過往大半年中,八樓只能單方面硬撐地承傳著學聯的社運面向,並將之流傳於一般同學之間,是很可悲的。我們也承認這兩年在溝通上雙方都存在問題,但溝通問題必須在平等的基礎上才能處理,我們很希望,以後兩邊的同學,在各個方面都可以有更好的溝通和合作。八樓的朋友仍在常常討論這些議題,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市民加入!

***************
有關八九樓論爭(即時更新最新資料)

上週的學聯代表會第三次會議,引起了不少朋友的關心、爭論和批評,同時亦引來不少對批評的批評和爭論。但無論誰對誰錯,一個被反覆強調的不足是沒有語境,沒有脈絡,外人難以介入——即使很有興趣一起討論學生運動和學聯。

涉事者之一的學聯社運資源中心(八樓),特地趕製了一個有關是次事件的網頁,嘗試提供多一點(哪怕是屬於八樓的)背景資料。是否有完全客觀的「背景資料」,是否握有一切資訊才有發言權、評論權,學生運動只否除了籠裡雞窩裡鬥之外便甚麼都不是,都是懸而未決有待討論的話題。

另外, inmedia網站中相關的討論

洛謀(2005-1-23) 學聯假民主,代表會見真章

譴責聲明(2005-1-24) 學聯會議假民主 異議聲音遭打壓

梁靜友(2005-1-26) 荒謬的議會──另一種會議紀錄

領男(2005-1-27) 吃了偉哥,雄風再現

李維怡(2005-1-27) 痛心疾首──學聯還有前路嗎?之一

凡人(2005-1-28) 一個長期旁觀者所知的「八樓」

李維怡(2005-1-28) 第二集: 痛心疾首──學聯還有前路嗎?

勁翔(2005-1-29) 全球氣溫上升中對談學聯八樓事件

阿野(2005-1-29)一地的落差和錯位

學聯就最近代表會流會事件發表聲明 (2005-1-29)

學聯發展計畫討論文件 (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