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讀《組織者手門》筆記──談工會基層組織工作

讀《組織者手門》筆記──談工會基層組織工作

《組織者手冊》全名是《組織者手冊──做一個成功組織者的竅門》,是譯自Alexandra Bradbury, Mark Brenner, and Jane Slaughter 合著的Secrets of a Successful Organizer一書的簡體版,工盟將會出版繁體版,定名為《成功組織者的八堂課》。

2005年進行公務員口述史時,前輩都感慨香港没有工會幹部培訓課程和敎材,一直以來主要都是以口述來傳承有關技巧,普遍存在一種隠性的師徒制,各人有點跟師傅的感覺,甚至自認是某人的徒弟,更有點光榮感。他們更希望有心人能編寫出有關敎材,進而大專院校能開設有關的課程,使工會幹部的培訓能規範化和系統化。龍少銘記於心,收集工運史料時不忘設想,如何使這些材料變為工會幹部訓練敎材。近日寫下的《工時是甚麼?》、《集體談判權如何使用?》,和《回顧六四論工會民主》等理論性文辛文,正是朝這方向前進而努力的產物,但缺乏全面而有統統的課程規劃。得悉《組織者手冊》中文版的出現,覺得這正是工會幹部基層工作入門課程的敎材,也是龍少日夕尋找和計劃如何編寫的課本。

《組織者手冊》全書分為八篇,先從組織者的心態談起,這是很重要的起步工作。接着是討論如何一對一的交談,在現今電子通訊工具盛行的世界,書中詳述面對面溝通的重要性。這書就是如此按步就班講述如何進行組織工作。

書中雖然全是美國例子,但在組織工作上,面對的同一樣是「人」,基本的組織手法是可以互通的,有借鑑作用。同樣前輩的經驗未必切合現今需要,但有參考作用。更重要的是前輩或外國的失敗經驗,可使我們不必重蹈覆轍。

香港近年來的紥鐵、碼頭和海麗等罷工及巴士工潮,當中的組織工作和罷工運作都是寶貴的經驗,可惜未有學者將它詳細整理下來,編寫為工會幹部敎材。或作深入及全面分析,以供工會幹部參閱。

書中第20節〈民主地組織來〉,提出邀請會員一起參與會務,就是要會員多使用工會這個平台。延伸開去就是用不同方法去接觸會員,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搞旅行,讓會員互相認識,對工會多些了解。或組織歌唱組、足球隊或義工隊,讓會員多作群體生活,了解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工會更可從活動中了解各會員的能力,誘導他們發揮專長,成為工會的新領導。但不是指定某人是接班人,而只是敎導他們如何做領袖,在各崗位上發揮能力。本書亦有談論如何選拔領袖。

唱歌和「踢波」都是講求合作性的活動,也就是領袖和群眾的相互合作關係。一隊球隊有好的球員是入球的必要因素,但没有各球員相互間的合作,更好的球員没人供球,如何有好的發揮呢。没有良好的後防球員,如何能保住入球率而不致最終「輸波」。這正是領袖需要群眾,群眾支持領袖的相互合作關係。所以多位前輩直率的說,没有會員的有力支持,我如何「吋」得起。工會領袖最需要肯站出來的會員,以「人頭」來壓制資本家的氣焰。

第四篇〈選擇一個議題〉是很重要的一課,一般人只覺得工會是解決問題的地方,這只是一個表象。但有被動和主動兩方面,被動方面是等個案發生後,介入協助工人解決問題。主動方面就是走入工人群眾中,了解他們日常的工作,詳細分析找出是否有問題,誘導工人對這些問題發表意見,及早阻止一些對工人不利的情況出現。普遍的做法是定期出問卷調查,了解工人的需要及工場內外的變化等。要避免提出脫離工人群眾的要求,主觀上以個人的喜好或意見,視為群眾的要求而發動運動。

部份工人因不同情況可能缺遠見,所以就要啟發他們去思考問題,明白問題的各個方面,發表自己的意見,了解改善的方法,及其得失影響,要他們在群體中保持行動一致,另一方面保持獨立思考。

《組織者手冊》簡體版不會公開發售,有興趣者可以發電郵到[email protected]查詢,一般捐贈100元可得一本,根據個人情況的不同則要在電郵中詳談,我們更需要的是讀後感,來電郵者最好能提供以下資料:

1.讀者的身份(不需要很具體寫出來,只需寫明是學生,工人或工會工作者則可);
2.個人經歷(指曾經參與過那些抗爭或者輔助性的工作,在當中擔任的角色,這資料有助我們判斷提出意見及建議價值);
3.寫下讀後感,或者小組討論的紀要。

我們要求這些資料,因為以後還會繼續翻譯一系列有關組織問題的材料,所以需要搜集足夠的回饋意見,才能更好地整理以後翻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