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反觀塘重建的迷思

觀塘重建是香港社運界最近的熱門題目。本來重建是都市發展自然不過的事﹐
特別是自從啟德機場搬遷以後﹐東九龍樓宇的高度限制放寬﹐
舊樓立林的觀塘市中心自然是理想的重建地段。尤其是觀塘的交通方便﹐
地鐵沿線途經市中心﹐政府自然會想善用這片土地資源。
觀塘重建計劃環繞俗民坊的幾個地塊﹐計劃把整個區域街道重新規劃整合﹐
興建新型住宅商場和寫字樓。這個重建計劃對香港整體的利益是肯定的﹐
可是社運界有股反對重建的聲音﹐他們美其名為基層弱勢社群﹐
但細心檢視他們反對的理由﹐發現他們根本是無理取鬧沒有道理可言。
雖然他們出於善心的原意是好的﹐但是不能為了不切實際的浪漫理念﹐
影響香港其他市民的利益﹐俗點的說就是唔好阻住個地球轉。
現在讓我們細心檢視他們反對的理由﹐並指出其中荒謬不理性之處。

1. 重建不符合環保
香港環污染日益嚴重﹐保護環境自然關係每個市民健康。
觀塘建重不單不會帶來污染﹐甚至可以減少香港的污染程度。
重建後的綠化設計故然比舊樓優勝﹐但最主要位於市區交通方便的因素。
觀塘重建在市區帶來數萬個住宅單位﹐若不重建那些人口就要安置在新界﹐
要開發新土地自然影響環境﹐更重是住在新界每天的交通需求大幅增加﹐
單單數萬人每天多十五分程車程﹐就已經排放多幾多污染物了。

高樓可能會影響區內空氣流動做成熱島效應﹐這點倒是值得關注。
我相信以高科技和電腦模疑計算﹐該應可以設計出最小風阻的大廈。
只要政府和發展商小心注意﹐這個問題應該不大。

2. 重建後沒有街道
我們先要反問為什麼要迷戀街道。人車走動的街道只是城市的一種設計﹐
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設計 ﹐不過戰後因應香港的地理環境發展出來。
有人會說歐洲的城市的街道帶來生氣﹐但是他們忘記了天氣這個重要因素。
以街道為主的設計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市民可以並願意在街道上活動。
香港夏天的酷熱人所共知﹐在沒有冷氣的街道上行走是件苦差﹐
購物消閒還是去商場舒適﹐再者商場店舖集中﹐購物也方便些。
我在加拿大生活﹐這兒的冬天零下十幾度﹐在街上像死城一般。
這兒生活的人習慣去商場﹐街道只為市中心作些點綴增加文化氣息﹐
是一般人平常不會去的地方。為什麼香港不可以參考北美的城市發展模式呢﹖

3. 重建摧毀歷史
首先我們要問什麼是歷史值價。不是舊的東西就必然有歷史價值。
歷史價值是在於其獨特性﹐因為年代久遠而變成無可取代的標誌。
不過戰後舊樓香港多的是﹐折掉觀塘那幾棟起新樓沒有什麼損失。
再者那些舊樓早已過了使用年期﹐日久失修帶來安全問題﹐應該早日拆掉。
認為任何舊事物也不可取代的人﹐患上歷史情意結﹐是心理病來的。

4. 重建摧毀地區文化和地區網絡。
我們又要先問什麼是地區文化。香港已經是彈丸之地﹐全城擁有相同文化﹐
我們看的電視報紙雜誌也相同﹐還怎可能再細分為地區文化呢﹖
就算要吹毛求疵細分﹐觀塘舊區的文化﹐同其他舊區如油尖旺也大同小異。
若有居民因為重建要而搬遷﹐畢竟還是在香港境內﹐又不是移居海外﹐
不會有什麼文化衡擊﹐也不應該有不適應的問題。同樣的香港交通發達﹐
加上現代先進的通訊科技﹐搬了家後要和舊街坊保持連絡也不是難事﹐
只在乎有沒有心去維繫。

5. 重建後原居民不能原區安置﹐趕走基層居民。
香港市區的土地供應有限﹐若果不把舊區清拆重建發展住宅樓宇﹐
中產市民沒有可能負擔市區房屋。寶貴的土地資源用價高者得的方法分配﹐
不單合理亦合乎政府成本效益。讓觀塘這片升值潛力高的土地﹐
淪為貧民區實在太過浪費了。當然重建不是要原居民無家可歸﹐
這不單不合人道原則﹐亦會產生社會問題。給與他們市價的合理賠償﹐
幫助他們遷住其他低價的地區是政府的責任。當有賠償方案是否足夠﹐
這一個藉得我們關注的問題﹐不可以讓地產商欺窄小市民。
在基於合理賠償和生活模式沒有影響的前題下﹐還是有些人反對搬遷。
他們用種種非理性的藉口﹐要懶死在觀塘不肯走。有些人有鄉土情意結﹐
認為生在觀塘要死在觀塘﹐儘管新居離觀塘只是半小時車程。
有些人有搬家恐懼症﹐無論如何也不肯適應新地區﹐還會有心理生理問題。
這些人是十分需要幫助的﹐但不是縱容他們非理性的精神情緒病﹐
而是要給他們適當的輔導﹐讓他們走出封閉的心靈。政府有責任撥出部份資源﹐
請社工或興建社區中心去解決他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