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吳昊 - 港式廣府話研究

吳昊是一位我十分敬重的作者﹐他的地道香港文化的知識十分淵博。
特別是老香港的歷史典古﹐大慨在香港文化界中無人能及。
我中學時代已經是他的讀者﹐最喜歡他寫的那本亂世童真﹐
講二次大戰時香港的艱苦日子﹐可惜移民時不知掉了去那兒。
這本港式廣府話研究是他的最新著作﹐收集很多香港人在日常生活中﹐
常常掛在口邊﹐知道點解知道點用﹐但不懂寫亦不知來源的詞語。
詳細解釋那些詞語的來龍去脈﹐是一本很有趣亦很有知識性的書藉。

粵語中的口語的來源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從其他的語言外借而來﹐
新近流行的詞語大多從英文借過來﹐但一些舊式的詞語可以來自五湖四海。
原來如巴閉是從印度語演化而來﹐夜冷則是南洋華橋帶來的二手葡語﹐
沙甸魚的沙甸不是魚名﹐拉丁文中解作某種﹐沙甸魚就是不知名的某種魚。
第二類是從古文流傳下來﹐字的寫法或讀音或有轉變﹐但可以考確出處。
這類詞語佔書中的大多數﹐不過資料過於瑣碎﹐知道有那本古書用過﹐
讀完也不會記得。知道正字怎樣寫有點用﹐問題是寫正字出來其他人懂嗎﹖
很多疏僻的正字連電腦也打不出來。第三類則最有趣﹐詞語背後有個典故。
例如二五仔的出處是當年康熙火燒少林寺﹐當二五仔做內鬼的馬甯兒﹐
是在少林寺排行第七﹐把七字拆開就成為二五。不理三七二十一中的二十一﹐
其實是指不怕入第二十一層地獄﹐古時地獄的說法比現代多三層。
一元叫做一蚊雞﹐原來是因為以前塘西花月嫖妓的公價是一元。

還有很多有趣的典故﹐不能在此一一盡錄。對香港話有興趣的朋友﹐
不妨看看這本書﹐保證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書是俗文化語言系列的第一冊﹐
我很期望下一冊的出版﹐可以讓我知道更加多的香港詞語。
這本書不可以一口氣看﹐要分開慢慢每天看幾個詞語才不會覺得沉悶。
否則一次過讀要吸收的資訊太多﹐腦袋負荷不了會自動關閉。
寫這篇文章時我隨手拿起書來翻翻﹐比第一次水過鴨背地看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