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國民教育教材:社會民生

(版權開放,歡迎使用)

教學目標:
按《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諮詢稿》(2011),
1. (小一至小三) 建立是非觀,培養好善惡惡、誠實無欺的品德
2. (中一至中三) 當處於價值衝突的兩難局面時,仍擇善固執,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斷
3. (中四至中六) 關心國家的民生發展,主動了解國家當代社會和經濟發展對於帶動民生進步的意義及影響,樂意共同拓展社會和經濟發展成果,培養關愛民族民生之情
4. (中四至中六) 探討傳統思想信仰對積極人生的啟迪,致知達德,豐富國民內涵,彰顯美好生命,將傳統思想信仰的智慧與美德體現於現代生活
程度:中三至中六
教節:1-2教節

閱讀下列資料,然後回答所附各問:

資料1:社會民生(2010)

以下為公民教育委員會發表的《社會民生》(2010)中的一段論述:

2009年是中國建國六十週年。六十年過去,中國經歷了不少重大的天災或政治事件;過程中有成功的佳績,也有過失誤。即使如此,卻不能不承認,就六十年的社會整體發展而言(不只是經濟),十三億人口最基本的社會民生,絕對可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以貧窮為例,至今仍存在貧富差距:但滅貧工作又確已取得一定成績。2006年1月,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讚揚中國政府在減少貧困方面所作的努力,形容那是「過去100年人類取得的偉大成就之一」,並要求中國成為糧食援助國。總而言之,假如只執著於一二具爭議的政治事件來管窺中國,不足以瞭解中國在過去六十年間的變化全貌。實事求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其變化已落實到一般人的生活層面,即使整體仍有改善空間。

資料2:中國的貧窮問題(2011)

以下根據資料1改寫而成:

2009年是中國建國六十週年。六十年過去,中國經歷了不少重大的天災或政治事件;過程中有成功的佳績,也有過失誤。即使如此,卻不能不承認,就六十年的社會整體發展而言(不只是經濟),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絕對可用十分嚴峻來形容。滅貧工作雖確已取得一定成績,但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林毅夫也表示中國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政協常委蔡繼明在2009年6月更引述中國權威部門的文件說,「0.4%的人掌握了70%的財富,財富集中度高於美國。」總而言之,假如只提滅貧而不考慮貧富差距的問題,不足以瞭解中國在過去六十年間的變化全貌。實事求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導致的社會問題已落實到一般人的生活層面,貧富差距亟須改善。

資料3:社會民主(2011)

以下根據資料1改寫而成:

2009年是中國建國六十週年。六十年過去,中國經歷了不少重大的天災或政治事件;過程中有成功的佳績,也有過失誤。即使如此,卻不能不承認,就六十年的民主整體發展而言(不只是經濟),十三億人口最基本的民主權利,絕對可用發展遲緩來形容。以《憲法》規定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為例,雖然已有極少數公職由非共產黨員擔任,但政治體制改革仍遠遠落後。2011年3月,溫家寶總理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說:「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成功,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有失去的危險。」總而言之,假如不從中國人民民主權利的現況來見微知著,不足以瞭解中國在過去六十年間的變化全貌。實事求是,國家憲法既然已列明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民主未落實為一般人的權利,即使在放權上已有一些進步。

資料4:己所不欲

以下三則為德育常用資料:

1. 《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語譯:自己不願做的,不要強加於人。)

2. 《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語譯:所謂仁人,衹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時先幫別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時先幫別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實行仁的方法。)

3.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
(語譯:齊景公在位的時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景公披著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側邊的臺階上。晏子進宮拜見景公,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氣竟然不寒冷。」晏子回答說:「天氣果真不寒冷嗎?」晏子笑了笑。晏子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德君王,吃飽的時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餓,穿暖的時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時候知道有人在辛苦。現在君王不知道民間的疾苦啊!」景公說:「說的對!我聽從您的教誨了。」

根據上列資料,回答下列各問:

1. 綜合資料1及2,你怎樣評價中國社會的民生問題?你是否認為經濟成果得到共同拓展?
2. 綜合資料1, 2及3,你認為應如何共同拓展社會和經濟發展成果,培養關愛民族民生之情?
3. 假如有人說,「一二具爭議的政治事件」(資料1)只牽涉極少數的人,對此你有何意見?試綜合上述各項資料作答。

高階思維延伸題:

上述資料2和3是對資料1略作改寫而成,試由此比較及評論這三項資料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