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國際新秩序

2015年的最重要國際事件想必是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先後引來英、法、德、意、澳、瑞士、南韓等發達國家爭相加入成爲創始成員國,連在軍事上完全依賴美國的加拿大日本都表示要加入,國際金融秩序因此踏入新時代。爲美國所領導,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爲中心,一直爲人詬病的現有國際金融系統,也將會面對嚴峻的挑戰;國際政治結構也會從美國主導的單邊主義步入真正多邊的年代。

單說這種劃時代的影響力,它將會成爲這十年、甚至五十年間最重要的國際事件之一,歷史也會記得英國是怎樣突然表態,殺得其他國家措手不及而一窩蜂加入亞投行來啓發這個新時代。關於此事,有一説是中國運用外交伎倆與權術,利用各國急功近利的心態和訊息不對稱環境,向英國泄露有歐洲國家要加入的消息來集中擊破英國,促使它表態作出決定。

當然,在客觀環境上,英國也非常渴望得到中國的投資,估算它的基建投資需求達3830億英鎊。它加入亞投行就能更容易的獲得資金,同時維持英國政府所開出的緊縮目標(雖然緊縮政策是非常愚昧的經濟政策),一舉兩得。不管怎樣說,這一回合的外交角力是中國大獲全勝,技術性擊倒美國。就算它運用了外交權術,這一伎倆也將會立刻列入教科書成爲經典教材。看到這樣的佈局,我們不得不承認習近平政府中有相當實力的外交和國際經濟人才。

至於亞投行的實際運作,各國如何參與,我們目前沒有更多訊息,衹知道中國會保留否決權。雖然如此,我們也可以估計一下,相信形式上會跟IMF差不多,會根據國家投入多少來劃出投票權和可索取的資金額度—特別提款權(SDRs)。特別提款權基本上是各國在IMF所擁有的儲備,諾獎經濟學家Joseph Stiglitz 也曾屢次提出應擴展SDRs的功能,讓它成爲能較自由(即是低成本)換取本國貨幣的世界儲備貨幣以取代現在的美元作爲儲備貨幣,藉此改善現在金融秩序的不平衡,釋放出更大的經濟活力。

我相信亞投行將會傾力推行這一提案,因爲:1)中共領導層熟悉發展經濟學,和國際金融機構的作用,尤其是Stiglitz的相關學説;2)亞投行的概念處處都有Stiglitz的影子。事實上,曾經就有人指出過,他發表這構思的場合是在他所屬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機構與中央財經大學所合辦的會議之上,這可不會是偶然的巧合(雖然我先後在他的不同著作都看到這個構思)。

作爲美元儲備的最大持有者,此舉將對中國非常有利,因爲它將可以低價的用美元換取人民幣的SDRs,不再受美元儲備所束縛,能將資金再投入國内經濟。亦即是說,它可以減少使用壓低人民幣匯率的方法來提高出口推動經濟(需要大量購入美元降低人民幣匯價),大大增加政策的靈活度。假如此提案能夠成功推行,這本身就是領導層一直想要推行的經濟改革。

但它的反面是,美元地位將大受打擊,因爲它失去儲備貨幣的重要性。因此,美國的T-bills將不會像現在這麽吸引。因此,美國維持國際金融領導地位,使得發展中國家爲了保持出口競爭力而採取大量購入美元T-bills,即變相貸款給美國消費的這一絕活就很有機會成爲絕響,對發展中國家來説是天大的喜訊。話雖如此,在長遠來説這對美國也是一件好事,因爲美國的資本與金融收支經常收支赤字也會因此減少,世界經濟變得更爲平衡。美國所損失的不過是短期而不可持續的經濟利益、領導地位和虛榮心。

現在需要留意是加拿大的態度。加拿大的地位特殊,在國際地位和經濟規模上它跟澳洲差不多,但對美國的依賴,不論在貿易上和軍事上都跟日本相似(更甚者,它缺乏自己的外務情報組織,所有外務情報得先經過美國和其他盟友的過濾)。因此,在加入亞投行與否的問題上對它來説是一道獨特的難題:基於外交上的考慮,它不能像澳洲一樣跟大隊加入,雖然在經濟上它能獲得同等或更多的利益。加拿大的總理在這個月間想必是徹夜難眠。

故此,加拿大的取態將會是非常微妙,假如它表示加入成爲創始成員國,這就會是對美國的威信的最大打擊。從大戰略的角度考慮,成爲創始成員國將對加拿大最有利,因爲多邊主義代表它能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促使它快速建立賴以自立的機制,例如外務情報組織,也更有利它發揮國際間居中折旋的角色。其實這一角色也能幫助美國改善其的外交地位,相對於用力量指揮盟友,讓它們做不願做的事,它能改而讓看來中立的盟友產生呼應的作用,增強它在國際間的説服力,不過前提是它要接受世界不再是由美國單邊主導的這個現實。加拿大爲減輕對美國的打擊,最有可能是放棄成爲創始成員國,像日本一樣作爲第二批參與者(今天是截止日期,很快就會有分曉)。

至於國内政治,現在是形勢比人強,國際趨勢是靠攏中國,連美國也要吃一記悶棍,香港、臺灣(臺灣也要加入亞投行)有什麽籌碼去談判,更不用說分庭抗禮了:不論你是怎樣解讀《基本法》、一中兩表、統、獨、武也好,香港、臺灣對中國根本就不是對等的關係,多想也是沒有意義。在這麽不對等的情況下可以怎樣反抗?我不知道答案,但很明顯像過去一樣不停空想空說根本不會有任何作用。我認爲目前有兩個選擇,一就是接受現實,妥協以獲得最大利益,要不就是想清楚還有什麽活動空間,應該怎樣想清楚問題、改變自己的行動模式和如何組織有效的行動(重點在有效)。除此以外再說什麽都是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