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輸了民心卻為澳門贏得一群公民

5月25日,澳門近2萬名市民穿着白衣,在烈日當空之下上街遊行,向政府大聲怒吼,要求徹回離補法案之聲,響徹小城每處。據傳媒報導,人數之多創下澳門社會運動的新記錄,甚至有香港媒指出,以比例計算的話,相當香港20萬人遊行。可見,法案引起的民怨、民憤之深,歷年罕見。事實上,特區政府近年施政,屢屢出現問題,當中涉及多個與民生密切相當的層面,例如除了經常提及的買不起樓、搭車難、看醫生難外,近期的善豐危樓事件、九澳空氣污染等,不論是回應、跟進等方面都是差強人意。

面對上述問題,社會要求高官問責之聲日益高漲,過去多位議員亦提出過質詢。可是,官民對問責的認識不一,官方認為只要官員個人品德沒有問題,能依時完成工作就不用問責,而社會對官員問責則側重於能否彰顯公共利益。是次離補法案觸發民憤,其中一大主因正正是因為政府多年漠視民意,沒有想方設法做到問責,不少部門遇事即卸,官僚風氣仍然甚重,令不少市民對政府深感失望。

在沒有問責以及部分官員不作為的情況下,高官員卻擁有優厚的離任保障,就算法案再多的合法理據,普遍市民都是打工仔,任誰都會同意論功行賞的道理,打工仔想加薪都要爭取有好表現,何況高級官員?因此,政府績效不彰,市民只會認為不值得。

遊行後,一些輿論認為市民在不理解法案條就全盤推翻,是情緒化的表現。筆者想問句,普羅大眾並非人人有能力讀懂艱澀的法律條文,有質疑正常的,然而,政府何曾親自出來向市民大眾解釋法案條文,以及當中的理據?當質疑聲音出現時,政府不僅沒有解釋,卻找來某些間選議員、學者、社團領袖作間接回應,當中更有部分意見十分偏頗,抛出高官優厚薪酬是引才良方,制度也不是澳門獨有,市民應該大方等蒼白無力的論調,坊間已議論甚多,在此不再拾人牙慧。

筆者要指出的是,當政府與市民的溝通中斷,該代表市民權益的議員不是強硬站在政府立場幫忙推銷法案,就是不帶質疑地放下該向政府反映民意,監督政府的角色,冷眼旁觀時,市民只有以遊行來表達訴求。此外,間選議員「代」政府回應法案的質疑,以及議員法案一般性討論時的投票結果被廣傳後,暴露了立法會在監督政府角色上的缺失,引發另一種不滿。只看遊行後,立即有網上組織發起網民向議員Facebook表達意見便可窺探一二。

5‧25遊行後,全澳市民除了注視政府會否徹案之外,亦開始關注議員對此法案的取態。結果,面對強烈要求反對法案的聲音以及網上組織遞交民意的行動時,大部分議員視而不見,非旦沒有履行責任接收民意,其取態依然十分曖昧。導致在日前「包圍立法會」的集會中,議員繼高官之後,成了眾矢之的,每逢其座駕駛離立會時,被現場數千人喝倒彩,當中不乏傳統社團代表人物,情況罕見。

顯然,政府、立會與民意出現的斷層令澳門人的公民意識進一步覺醒,相信日後社會運動將越來越多,因為社會對政府的施政要求又提升更高的層次。政府若再不作為、亂作為,議員沒有做本分的話,只會觸發更大的社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