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大浪西灣民間監察初實踐

按:本文乃是應上書局蔡東豪先生之邀,刊於新出版的《七俠四義—大浪西灣保衛戰》一書中。蔡東豪 Tony 在今年七月大浪西灣一事被揭發期間,一直有留意獨立媒體的報導,後來 Tony 希望就大浪西灣暫時成功保衛的經驗結集出書。這些由民間推動社會事件,特別值得留下完整的紀錄,感謝上書局及 Tony 的策劃。本星期日在序言書室有一場新書發佈會講座,有興趣者可以留意,而書本所有收入扣除成本會捐予長春社。大家也可以重溫獨立媒體就大浪西灣的系列報導,特別是兩篇反思鄉村及郊野分割的文章,分別是大浪灣原居民的訪問大浪西灣村史

由今年七月中《南華早報》揭發富商魯連城買下大浪西灣興建豪宅,到政府宣佈將大浪西灣納入《發展審批大綱圖》之中,歷時不過二十多天。社會每日都有千萬樣訴求,政府的回應則是二十年如一日,「聽到你的意見」。大浪西灣這起「成功爭取」的事件,無疑是份外的耀眼。

筆者是香港獨立媒體網站的編輯,算是統籌了網站內關於大浪西灣的一系列報導,也加入了有八萬人的「反對魯連城」網上facebook群組,群組第一次在城市大學召開的會議,筆者也有出席。網上的力量,在大浪西灣的事情上佔有重要的角色,當中的脈絡、拉扯,實在值得好好梳理。

獨立媒體奇特的影響力

獨立媒體網站(www.inmediahk.net)成立於二零零四年。從年份已可大致窺見網站的成立背景——零三年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以至回歸以來人大釋法、言論自由收窄、民主政制停滯不前,因此網站發起人構思一個民間營辦的公開平台,獨立於財團及政治勢力以外。成立以來,獨立媒體介入報導多起社會運動,包括零五年反世貿,零七年天星及皇后,到零八年起的反高鐵、菜園村運動。累積下來的,自然是支援社會運動,關注保育的形象。

最為要緊的是,獨立媒體由此累積了一種與其財力、人力、讀者數量並不相符的影響力。

這至少可從兩方面印證,獨立媒體的網站,每日都有政府的官員緊密留意。在反高鐵期間,筆者便聞悉一位在港鐵實習的同學,每日的第一項工作便是查看獨立媒體網站。另一方面,不少活躍於社會運動的朋友,也是獨立媒體的讀者,他們的facebook也受到政府注視,當他們在facebook分享獨立媒體的消息,官員便可從中評估某一項社會事件的事態嚴重性。

另外就是,每日同樣有為數不少的主流報章記者,登入網站「收料」,查找有沒有可以跟進的消息,參看獨立媒體報導的角度。

政府與主流記者的注視,構成了獨立媒體這種不成比例的影響力。

大浪西灣:民間報導推進事件

這種影響力,可以在大浪西灣一事上得到印證。

七月十六日,《南華早報》以頭版報導大浪西灣一事。在同一日,網民謝冠東將相關報導翻譯成中文,爾後,《強烈譴責魯連城》的facebook群組成立了,並初訂一個多星期後,到漁護署抗議。

《南早》首次報導後,中文的主流報章幾乎都是沉默了。也許是他們無法評估大浪西灣一事的嚴重性,或許是他們覺得獨家報導被搶,沒有跟進的必要。

相反,一些關注事件的網民,迫切地希望知道更多消息,網民阿招主動要求facebook群組的版主開設一個考察活動,於七月十八日星期日相約前往大浪西灣。

透過群組的呼籲,最後一共有十五人出席,筆者是其中之一。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去大浪西灣,是隨中學的地理學會前往,還把一罐吃不完的菠蘿埋進沙裡。後來斷斷續續,行山遠足也會常常經過。當下我的判斷是,「有沒有搞錯。」帶著一絲憤怒,也就隨隊入西貢了。

NOW的採訪隊,也透過facebook聞悉是次活動而一同前來。在當日,我們找到了西灣村村長黎恩訪問,知道了原來魯連城打算興建各樣豪宅設施,我即晚寫成民間報導《大浪西灣十萬呎豪宅直擊——小型高爾夫球場、直升機坪、游泳池》(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7734),並草草剪輯了一段影片,放上獨立媒體網站。

翌日,政府部門幾乎是總動員前往大浪西灣,就在這一日,我及一同前往考察的阿招,分別收到了數間報館及電台的電話,向我們查詢大浪西灣的情況,要到這時,主流中文報章才開始跟進報導。也是因為這樣,當晚我跟稿《大浪西灣魯氏大宅——政府迅速回應,還是「打好一場公關戰」?》(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7743),對政府新聞稿作出回應,批評各部門當日的行動,根本不能阻止工程繼續。

同晚,facebook群組於城大開會。

星期二。

幾乎是所有報章均大字標題報導大浪西灣事件,公眾對於魯連城的行為,差不多是同聲指責,當日facebook群組人數加入的速度,是多日以來最快的。

我當時在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可以再迫令魯氏正式宣佈停工?

正當不知從何入手之際,在facebook上出現一段訊息,說大浪西灣是考古遺址。facebook的特性,是很難累興討論及資訊,舊的原言很快便被新的留言迫令沉底,一些非常有用的線索,也因此煙沒。我有幸留意到這則消息,於是找來各方資料,登入古物古蹟辦事處,對證我們考察拍得的片後及相片,寫成《大浪西灣魯氏大宅——工地涉嫌破壞考古遺址》(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7754)。一日後,古蹟辦確實相關消息。同日,魯連城宣佈停工。

當然,我不認為獨立媒體的報導具決定性的影響。然而在左右公眾及傳媒,令他們不致於被政府的公關動作消解反對的力量,獲得持續關注及報導的理由上,這數篇報導確是稍微將事情推進一把。對於政府而言,亦是一種訊息:「哦,原來他們知道這些……」

魯氏宣佈停工後,獨立媒體一方面嘗試搜集更多線索,另一方面則是退後一步,反思事件。網站兩位記者peggy及teresa,前者撰寫了一篇村史,描述大浪西灣在殖民政府發展新界、開闢水塘後令他們生計困苦的歷史。後者訪問了一位咸田村的原居民,從更親身的角度講述政府「鄉」、「郊」分離的政策下的故事。這個是對於「村民貪錢」、「村民破壞後花園」等說法的一種回應。

一個星期後,七月二十八日,在立法會召開特別會議前一日。

獨立媒體另一位編輯朱凱迪,花了千多元到地政處查冊,在對比之下,發現魯連城大浪西灣的項目,至少侵佔了數萬平方呎的政府土地(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7821)。翌日在立法會,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證實有關消息。之後,我們進一步研究購得資料,再寫成《大浪西灣查冊資料全公開——地盤面積達二十萬平方呎 佔用官地五萬平方呎》(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7840)。

不要迷信網絡力量

我想從獨立媒體在大浪西灣的參與上,可以整理出數點觀察:

1. 主流媒體的介入。假若主流中文報章沒有介入,我相信大浪西灣的事件的聲勢是不可能如此之大。在網上流傳的新聞及消息,不論獨立媒體撰寫多少篇文章,被轉載最多的一定是主流報章的報導。

2. 不要迷信網絡力量。facebook群組有八萬人加入,看似是一股龐大的力量,其實不然。以數月前知名度甚強的「民建聯最無恥」facebook群組,成功爭取十萬人加入,可是有十萬人了,這個群組有什麼組織力量?「大浪西灣」這個群組,算是一個頗具組織及行動力的團體,例如在群組成立後不久,便召開第一次會議,有數十人出席,亦落實舉行數次示威行動。然而,筆者在該次會議亦有與會,我的感到是群組仍然略顥斯文,對於行動整體規劃不足。召開會議當日,政府已高調發出新聞稿回應,然群組初定行動於五日後才舉行,先失時機,針對目標更只是行政官僚的漁護署署長,而非具決策能力的發展局局長或環境局局長。這是我的小小微言,我在會上亦有提出。畢竟在群組動員第一次示威時,魯連城早於兩日前已宣佈停工。

3. 民間監察尚待發展。正因我們知道,不論獨立媒體或facebook群組,其實也很依賴主流媒體。我們也知道,主流媒體的眼球很容易就會被別的事情所吸引,因此,真正由民間組成的,持續監察力量是如此重要。

4. 看不見的因素。筆者其實對於整件事情中,一些不存在公眾層面的運作也頗為好奇,例如各大環保團體在《南華早報》揭發前,已早知大浪西灣正在動工興建豪宅,他們與政府的商談過程如何?他們做了些什麼?在上報之後,他們與魯連城或政府又有沒有談過什麼?另外,政府與魯連城之間又有沒有什麼「交流」?這些我相信也是實實在在地影響整件事情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

新書發佈會:《七俠四義-大浪西灣保衛戰》
日期:12月18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4時至6時
地點:序言書室(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字樓)
嘉賓:蔡東豪(本書作者,另著有《金融海嘯.我學到的十件事》和《金融是文化》等)嚴劍豪(本書作者,大浪西灣Facebook 群組發起人)

本書簡介:
大浪西灣事件由《南華早報》7月16日首次報導,至政府8月6日刊憲,將魯連城打算在大浪西灣興建私人樂園的土地納入「發展審批地區圖」,歷時二十一日。這「勝利」不是必然的,政府開始的時候態度強硬,稱這是私人土地,政府無權規管。隨即全城喚起響亮的正義聲音,政府急忙轉軚,終於做了一件對的事。

近年香港經歷一場又一場保育敗仗,在「發展是硬道理」的大氣候中,大浪西灣事件有甚麼不同地方?這二十一日裏不少人群起或各自做了許多事,這一戰無權無勢的市民在一邊,有權有勢的政府和地產霸權在另一邊,戰果出人意料,只能用美妙來形容。本書目的就是尋找這些美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