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工黨成立欠街工 稱時機未到 擔憂資源被分散

(獨媒特約記者報導)工黨成立,大部份的媒體也找來幾位領導人物,主席李卓人、副主席何秀蘭和張超雄,以及紀律委員會主席張國柱做訪問。獨媒也來趁墟,在上星期三找來了工黨執委譚亮英(阿英)(見主題圖片),因為他長期在勞工團體打滾,見證近十年工運變化。他由2002年開始在街坊工友服務處當了組織幹事,同時是前線福利從業員工會(WW工會)創會成員,之前在社會服務團體工作了超過十年。我們可以從工會分子的角度了解工黨。

組黨較靠著他人有力量
在香港,政黨和政團的劃分不太明顯,政黨、勞工團體、民間團體、智庫也來參選立法會和區議會。看看工黨第一屆執委會成員名單,15位個人成員之中,有7位也是職工盟的成員,主席是李卓人;4個團體成員裡面有3個也是工盟屬會。人們或許未能理解工黨和職工盟,或者工黨跟現有的勞工或社運組織的分別,進而會問為何要組織工黨。

阿英替我們解謎:「勞工團體主打勞工權益議題,而且推動議員改變政策,例如最低工資,不只是梁耀忠、李卓人,我們還遊說民主黨、公民黨、甚至獨立議員。形式上,職工盟是個工會聯合會,街工是個勞工和社區團體,並非政黨,也不會執政。如果是政黨,就直接走進去,角色有差別。」即使立法會議員的功能已被削去大半,只剩下質詢權和近乎失去的提案權,他們仍相信立法會還發揮相當影響力,包括是議題和輿論焦點。例如阿英列舉反高鐵是一個成功把運動和議會扣連:「當運動力量去到某一點,可以迫議會支持。進而引起社會關注。」工黨期望在議會增加影響力,較靠著他人有力量。


工黨拍了宣傳片,以售賣檸檬茶的得益分佈為例,點出地產商賺取售價的大部分,只有小部分「落市民袋」。

連結民間團體,團結99%的群眾
有一些較基進的工運朋友批評工黨的議會路線,再加上臨近選舉,大抵只會淪為選舉聯盟,甚至被議會建制吸納,重蹈八十年代本地社運分子參選的覆轍;而「全民黨」的目標也跟工人/工會為核心的政黨不同:前者要取悅大多數人,即那99%,後者就是勞動階層。阿英回應,說工黨正是吸收了過往成立政治組織前線的經驗。他指出前線是幾位無黨派立法局議員之間的聯盟,沒有很堅實的基礎組織。那邊廂,社民連的左翼意識型態跟現時工黨成員相近,而且組成最像政黨,但阿英認為工黨跟社民連的分別是在於基層組織:「社民連在向基層市民解釋主張,以及組織工作,團聚發展力量的方面做得比較少。工黨籌組過程中就較重視組織工作,在意跟民間團體連結」。

他舉例說,今趟在工黨內,政策綱領是全黨籌委成員分組擬訂再集體通過的,期望較易凝聚共識。在外面,工黨積極拉攏其他民間團體入黨,包括勞工、保育、性小眾、婦女、青年,就算不加入也可緊密合作,希望透過由下而上的參與擴大公民力會力量,推動社會改革。此外,日後職工盟不會獨立參選,返回工會角色。工黨創黨的個人會員有130多位,大多有社運背景,也有少量學者。

在政策總綱裡,工黨提出了成立的願景:消除各種不平等,以及重新分配不符合公義原則而獲取的社會及經濟利益,團結全港市民抗衡資本財團對香港政治、經濟的壟斷,與各地民眾一起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社會。因此,黨的三萬字政綱也不只是爭取工人權益,或者相關的房屋、福利、教育,也包括中港關係、土地規劃、綠色經濟等。阿英澄清他們的吸納對象不只是狹義的「藍領」工人,而是「沒有辦法支配自己命運」的大眾,不論是「出賣勞力的、出賣腦力的、或者是中層管理人員」。因此,就連宣傳片也直接攻擊地產商,把消費者、茶餐廳員工、東主等歸在一起。工黨計劃於1月7日舉行首個社區活動,到大圍火車站宣揚理念及了解市民期望。

他補充,香港的泛左翼團體,社會願景不會相差很遠,只是團體著力點不同。


工黨撰寫了政綱,涵蓋經濟、勞工、福利、中港關係、綠色經濟和就業等,洋洋三萬字。譚亮英說是籌委們由下而上集體制訂的。

街工不入黨:資源和時機問題
找阿英做訪問,自然不會放過追問為何街工不加入工黨。蘊釀組黨的念頭早於2008年金融海嘯前後,那時正發生工潮,經濟轉差,工盟和街工一些積極分子考慮成立工黨。後來,何秀蘭和張超雄也萌生興趣,並漸漸跟工盟一同擔起推動者。阿英說,到2011年4月,工黨籌委開了個集思會,邀請民間團體交流。三個月後,何秀蘭、李卓人、梁耀忠、張國柱四名立法會議員聯合推出同款的街板宣傳遊行,令外界相信他們是工黨骨幹。出乎意料,在9月,街工會員否決街工及梁耀忠個人加入工黨,但在12月18日創黨記者會上,阿英和另外三位街工成員亮相,阿英更當上執委。此外,他退出了街工會員,只繼續當職員。

梁耀忠在香港電台節目《議事論事》解釋這是因為有會員也擔心街工會被工黨吞併,或者街工會走下坡。阿英補充,由於街工正在擴大規模,近一兩年就新增了互幼中心和婦女中心,如果加入工黨,那少不免會上繳資源,以及要修改發展計劃,所以街工在現時不入黨。此外,部分會員也認為梁耀忠是街工代表人物,當他入黨而組織不入黨,難免會出現尷尬,例如街工與工黨的意見有衝突,所以會員也不鼓勵他個人入黨了。

其實街工內部一直對入工黨意見分歧。梁耀忠在該節目也說街工不在此刻加入工黨,因為香港參與工運的人少,組黨氣候未成熟。這種說法很容易被理解為街工看不起工黨,或者是在工黨籌組期間見到「勢色唔對」而打退堂鼓,等候工黨成形時才上車。在訪問後我再補問一位街工成員,他說不少會員認為成立過程過於倉促,而且未能準確了解工黨有多認同街工基層組織的運動方向。他說「如果工黨能夠多做一點地區組織,不但對工黨本身發展有好處,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部分街工會員的憂慮」。雖然街工在最後關頭不入黨,但工黨主席李卓人在報章希望跟街工保持友好關係,並歡迎街工日後加盟,而街工也尊重個人會員入工黨。


工黨正在議訂今年工作。該黨出生之時,正值經濟逆轉,世界各地政府也預計失業率會上升,香港也不能倖免。假若惡夢成真,市民很自然質問工黨如何應付失業問題,要求政府如何增加失業保障,如何阻止大財團阻止轉嫁危機給市民。勞工界到今天仍可大聲反駁右派,最低工資沒有推高失業率,但如果半年或九個月後失業率上升,到時商界要求降低最低工資和辭退員工,工黨會如何回應,穩住群眾?即使沒有出現大量失業人口,工黨也要回應市民對於外傭和內地移民來港生活,跟他們競爭的憂慮呢?工黨鼓勵新來港人士和本地人柤互尊重,而且主張把新來港人士納入《種族歧視條例》的保障範圍內,又希望外界認同外籍家務工的貢獻,要求將外籍家務工的居留權申請與其他外籍移民的居留權申請劃一處理。阿英直言要說服那99%市民,不要互相比賤,認清政府和跨國資本才是敵人,一起打倒壟斷霸權,是很艱難的。對內,工黨要拉攏工會和其他勞工社運團體,爭取信任,壯大規模。要做到「全民起動,天下為工」,還有好一大段路要走。

採訪:易汶健、Teresa
撰文:易汶健